张鲁城
即关城。在今陕西宁强县西北一百里阳平关镇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浕水“北发武都氐中,南径张鲁城东”。《元和志》卷22兴元府金牛县:“故关城,俗名张鲁城,在县西三十八里。”
即关城。在今陕西宁强县西北一百里阳平关镇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浕水“北发武都氐中,南径张鲁城东”。《元和志》卷22兴元府金牛县:“故关城,俗名张鲁城,在县西三十八里。”
在今广西象州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9象州:三里塘“在州南。方广三里,灌南乡诸田”。
明置,属茂州。即今四川茂县东北土门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7茂州:土门城“亦在州东,即土门堡也。正德中,州将何卿破叛蛮于此。《志》云:土门为州东之要塞”。在今四川省茂县东北土门。明时为茂州东部要塞,正德中
即疏勒河。在今甘肃西北部。
①即壶关山。在今山西长治市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潞安府》: 壶口关 “又名壶关山。…… 《府志》: 两峰夹峙而中虚,状如壶口,故名”。②一名平山。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。《水经·汾水注》: “汾水南与平水合,
即今四川綦江县南綦江上游松坎河。以流经贵州桐梓县松坎得名。《清一统志 ·重庆府一》:南江 “在綦江县东,自贵州遵义府桐梓县流入。……《府志》: 綦江有三源……一自桐梓县松坎,流五十里; 又自仁怀县李汉
北周置,为南阳郡治。治所即今河南南阳市。隋开皇初改为南阳县。唐武德三年(620)复置,属宛州。八年(625)废入南阳县。古县名。北周并宛、上陌二县置,治今河南省南阳市。属南阳郡。隋开皇初改名南阳县。
即今四川西部之雅砻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4建昌卫打冲河中前千户所:打冲河“在府治西。蛮名黑惠江,又名纳夷江。源出吐蕃,流径盐井卫界,又南流径此,水势奔急,洪涛汹涌,因名打冲河。下流至会川卫,合金沙江。亦
又名五华山、京兆山。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北五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84武连县:五子山“在县北七十三里。西自龙州界,迤逦斜连马阁山顶,其山至此,特起五峰,雁行相次,高五百丈,因名五子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剑州
①唐武德元年 (618) 置,治所在高平县(今山西高平市)。六年 (623) 移治晋城县 (今山西晋城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晋城市、高平市及陵川县地。贞观元年 (627) 废。②唐贞观八年 (634)
明弘治五年(1492)置,属庆远府。有正副两长官习:正长官司在今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北板岭乡永顺村;副长官司在今宜州市东北后甫。1928年废。明弘治五年(1492年)分广西宜州置。有正副长官司:正长官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