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开江县

开江县

①南朝梁置,为开江郡治。治所在今广西昭平县东南马江镇。隋属静州,大业二年(606)废。唐武德五年(622)复置,属梧州。神龙元年(705)属富州。长庆三年(823)改为马江县。

②唐广德元年(763)改盛山县置,为开州治。治所即今四川开县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广记》卷53开县:“开江县者以江名。”元废入开州。

③1914年改新宁县置,属四川东川道。治所即今四川开江县。因县与湖南新宁县重名而改。《地学杂志》1914年第6号《拟改各省重复县名呈文并批》云: “该县治东有开江,为县境诸水汇流之区”,故名。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


(1)古县名。(1)南朝梁置,一说隋开皇十年(590年)罢开江郡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东南马江。属静州。隋大业二年(606年)废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复置,属梧州。神龙元年(705年)属富州。长庆三年(823年)改马江县。(2)唐广德元年(763年)改盛山县置,治今重庆市开县。为开州治。元废县入州。(2)今县名。在四川省东部,东邻重庆市。属达州市。面积1032.5平方千米。人口54.3万。辖10镇、15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新宁镇。东汉为巴西郡宣汉县地。西魏废帝二年(553年)置新宁县,治今县东北,属东关郡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省入通川县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复置新宁县,属通州。贞观八年(634年)徙治今县东南旧县坝。北宋至道二年(996年)移今治,属达州。明洪武十年(1377年)省入梁山县,十四年复置。清康熙七年(1668年)又省入梁山县。雍正七年(1729年)复置,初属夔州府,后属达州。嘉庆七年(1802年)属绥定府。1913年属川东道。1914年因与湖南省新宁县重名,改名开江县,属东川道。因县东南有开江河(今拔妙河),故名。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1950年属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,1952年属四川省达县专区。1968年属达县地区,1993年属达川地区,1999年属达州市。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北端。东南部为南门场山,西北部有七里峡山。明月山绵亘中部,将县境分为南北两片。北称前厢,南名后厢。两厢丘陵、平坝广布,素有“梁平坝子新宁田”之称。新宁河流经前厢,北西向出境入明月江。任市河、白岩河、拔妙河(曾名开江河)流经后厢西流出境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稻、小麦、玉米、薯类、油桐、蚕茧、红麻、烟草、茶叶、花生等。富家禽,有“鸡鸭之乡”美称。有天然气及煤、磷、石灰石、铁等矿。有煤炭、氮肥、轻纺、缫丝、五金工具等工业。所产羊角锤、台虎钳著名。开宣、开(县)开(江)公路始此。古迹有金山寺、宝泉塔、清建陶瓷牌坊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固江镇

    即今江西吉安县西北固江镇。《清一统志·吉安府二》: 固江镇巡司 “在庐陵县西南。明初置敖城巡司,本朝乾隆三十年移驻于此”。在江西省吉安县中部、泸水河畔。面积111平方千米。人口1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固

  • 威宁营

    明置,即今辽宁本溪市东北威宁营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7辽东都司 “清河堡” 条下: “西有白塔佃可按伏,又西有威宁营可屯兵。” 明在此置铁场百户所。

  • 白鹿原

    亦名霸陵原。在今陕西西安市东灞河与浐河之间,东西宽约十三里,南连秦岭,北达灞、浐交汇处,长四十余里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新丰县注引《三秦记》曰:“县西有白鹿原,周平王时白鹿出。”宋程大昌《雍录》卷7:

  • 大砬子

    ①亦作大拉子。亦名和龙峪。即今吉林龙井市东南智新镇。民国郭楞熙《吉林汇征》:和龙县“地名和龙峪,又名大砬子。(光绪)二十八年设和龙峪分防经历”。1940年和龙县迁于今和龙县。②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涌泉乡

  • 傿陵县

    西汉置,属颍川郡。治所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十八里古城村。 东汉改为��陵县。

  • 烂柯山

    ①一名石宝山。又名石桥山。在今浙江衢州市南二十里。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: “ 《东阳记》云: 信安县有悬室坂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,伐木至石室中,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……俄顷,童子曰其归,承声而去,斧柯漼然烂

  • 北随郡

    南朝梁改北随安左郡置,治所在顺义县(今湖北随州市北八十里)。西魏改为南阳郡。

  • 阴山关

    亦名阴山戍。在今湖北麻城市东北六十里。《魏书·田益宗传》:梁吴子阳寇三关,“益宗遣光城太守梅兴之步骑四千,进至阴山关南八十余里”。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1麻城县“大城关”条下:“阴山关在县东北阴山上,

  • 宕川县

    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属潘州。治所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宕川县:“因泸宕水名之。” 乾封三年 (668) 属牢州。北宋开宝七年 (974) 废。古县名。唐贞观十一年(637年)

  • 大加蚋

    又作大佳腊。即今台湾省台北市。原为高山族凯达格兰平埔人住地的音译,意为浸水的平地。1812年为淡水厅十三堡之一的大佳腊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