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平乐县

平乐县

①汉平舆县之误。《宋书·州郡志》豫州汝南郡:“平乐令,汉旧县”。清赵翼《廿二史考异》:“疑是平舆之误。”

②三国吴甘露元年(265)置,属始安郡。治所在今广西平乐县东北恭城河西北岸。《元和志》卷37平乐县:“取平乐溪为名。”唐武德四年(621)迁今平乐县西南,为乐州治。贞观八年(634)为昭州治,北宋移治今平乐县。元为平乐府治。民国初属广西桂林道。1928年直属广西省。

③唐武德四年(621)置,属龙州。治所在今越南河北省仙游一带。贞观元年(627)废入龙编县。


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。属桂林市。面积 1919 平方千米。人口43万。辖6镇、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平乐镇。《元和郡县志》昭州平乐县:“取平乐溪为名。”汉为荔浦、富川两县地。三国吴甘露元年(265年)置平乐县,治今县西南。属始安郡。唐先后增置沙亭县、永平县,沙亭县寻废,平乐县为昭州治,永平县为州属县。北宋移今治。开宝五年(972年)废永平县入平乐县,平乐县仍为昭州治。元大德五年(1301年)为平乐府治。明、清因之。1913年属漓江道,1914年属桂林道。1926年废道属广西者。1949年属平乐专区。1952年县治徙二塘镇。1958年县治复迁今址,属桂林专区。1971年属桂林地区。1999年属桂林市。地处桂东北山地区中部,地形以低山、丘陵为主,岩溶广布。最高峰龙河岭,海拔 1149 米。桂江、茶江(恭城河)、荔浦河流经境内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以稻、苎麻、甘蔗、大豆、花生、烟叶、黄红麻为主。矿产有锰、煤、铁、锡、金、钨、锑、重晶石、大理石等。工业有化工、纺织、水泥、制药、食品、塑料、电力、造纸、木材加工、服装及采矿。323国道经此,并有公路通恭城、昭平、阳朔等地。名胜古迹有榕津古榕、二塘古墓群及鱼堰温泉、朝天岩、青龙穿山、冷水石林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水南墟

    即今江西乐安县西南四十里水南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2抚州府乐安县:西南有“水南墟”。

  • 洟笼城

    元泸州治。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南佑君镇 (西河)。《元史· 地理志》 沪州: “至段氏时,于热水甸立城, 名洟笼, 隶建昌。 宪宗时, 建内附,复叛,至元九年平之。十五年改洟笼为泸州。”

  • 悉万斤国

   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北七里。《魏书·西域传》: 悉万斤国“都悉万斤城,在迷密西。……其国南有山,名伽色那,山出师子。每使朝贡”。《新唐书· 西域传》: “康者,一曰萨末鞬,亦曰飒秣建,元魏所谓悉万

  • 银州关

    在今陕西横山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7米脂县: 银州关在 “县西九十里。上有古城,亦曰银城关。成化七年,余子俊言,延绥西路旧守土门、太兔鹘等堡,并未守铁鞭、锁地、五谷、黑城子、银城关等城,俱宋时防守夏

  • 三辅

    西汉时于京畿之地所设京兆尹、左冯翊、右扶风的合称。治所皆在长安城中。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。后世政区划分虽时有变动,但直到唐代,习惯上仍称这一地区为“三辅”。西汉景帝二年(前155年)分内史为左、右内史,

  • 北集坡

    即今山东泰安市南北集坡镇。清同治《泰山县志》卷2《里社》:北集坡“(距城)三十里”。

  • 和阗河

    即今新疆西南部的和田河。有二源: 东源曰玉龙喀什河,出策勒县东南,西源曰喀拉喀什河,出和田县西南,二源至和田县北会合后,称和田河。北流至阿克苏市东南入塔里木河。《清一统志· 和阗》: 和阗河 “在和阗

  • 苏坑隘

    即今福建永春县西北苏坑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德化县:“苏坑隘在县东南。”

  • 女思谷水

    在今河北易县西南。为易水支流。《水经·易水注》:女思谷水“出西南女思涧,东北流注于易,谓之三会口”。

  • 神冈山水

    即今江西吉安市南泸水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吉安府庐陵县: 神冈山水 “在府城西南。源有二,一出袁州府萍乡县界泸潇山,百八十里至安福县,东北流八十里,与永新水合; 一自永宁县浆山鹅岭,二水通永新江。其间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