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崆峒岩

崆峒岩

①在今广东阳春市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98南恩州: 崆峒岩 “生石乳,有石钟鼓,扣之有声。《郡国志》 云: 岩穴中有金膏银液、灵芝、玉髓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阳春县: 崆峒岩在 “县西南十五里。石壁穹窿,深广数十丈”。

②在今广西横县东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0横州: 崆峒岩 “石洞玲珑,一名五星岩”。


在广东省阳春市区西4千米处。外观石林起伏,紫翠夺目。居阳春夹江百里诸奇丽岩洞之最。从全国崆峒山而言,居汝州、临洮、安定之后,故又称第四崆峒山。洞内广深约百米,上下层叠如巨厦,并有石柱撑持。大洞通小洞,明室通暗窦,多姿多态的钟乳石,或若飞禽,或似走兽。从南面登第二层石洞,9米高的石钟乳酷似兀立的雄狮。洞中还保存有元、明、清各代的摩崖石刻,为书法艺术爱好者所珍爱。另有钟鼓石,左叩左应、右叩右应,左右叩则一岩皆应,悦耳之声胜于钟鼓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常安原

    在今山西蒲县西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12蒲县: 常安原 “在县西南四十里。东西广四十里,南北长二十里”。

  • 芳乐苑

   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区东北,六朝建康子城北。《南齐书·东昏侯纪》:永元三年(501)夏,“于阅武堂起芳乐苑, 山石皆涂以五采,跨池水立紫阁诸楼观,壁上画男女私亵之像。……又于苑中立市,太官每旦进酒肉杂肴

  • 麻逸国

    一译摩逸国。故地或以为在今菲律宾群岛的民都洛岛,或以为兼指吕宋岛等地。据元马端临《文献通考》 卷332 “阇婆” 条记载: “又有摩逸国,太平兴国七年载宝货至广州海岸。” 《诸蕃志》、《岛夷志略》 和

  • 阳高卫

    清初改阳和、高山二卫置,治所即今山西阳高县。雍正三年(1725)改为阳高县。清顺治三年(1646年)阳和卫与高山卫合并后置,治今山西省阳高县。雍正三年(1725年)省卫,改置为阳高县。

  • 梅庄市

    即今江西进贤县东北六十里梅庄镇。清有巡司驻此。

  • 金林州

    一作全林州。唐天宝前置羁縻州,属雅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康定县境。北宋属雅州。后废。

  • 南市

    ①即羊市。为晋代洛阳市场。在洛阳城 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) 南。《太平御览》 卷191引 《洛阳记》 曰: “南市在大城南。”②本隋丰都市。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洛河南偏东。唐改为南市。③即大同

  • 扶沟县

    西汉置,属淮阳国。治所在今河南扶沟县东北四十四里古城村。《水经·沙水注》:“有扶亭,又有洧水沟,故县有扶沟之名。”东汉属陈留郡。三国魏属陈留国。西晋初废,后复置。东魏属许昌郡。北齐移治今扶沟县。隋属颍

  • 容琼县

    唐贞观十三年 (639) 析琼山县置,属琼州。治所在今海南省琼海市西。贞元七年 (791)废。古县名。唐贞观十三年(639年)置,治今海南省海口市琼海区西,属琼州。贞元七年(791年)废。

  • 谷阳戍

    即今安徽固镇县。《水经·淮水注》:“涣水又东径谷阳戍南。”《魏书·薛野䐗传》:熙平二年(517),薛昙尚“除徐州谷阳戍主”。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