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戎
亦名北戎。春秋时夷国之一,分布在今河北北部。公元前7世纪颇强大,常为郑、齐、燕之患。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:桓公二十三年(前663),“遂伐山戎,至于孤竹而还”。
亦名北戎。春秋时夷国之一,分布在今河北北部。公元前7世纪颇强大,常为郑、齐、燕之患。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:桓公二十三年(前663),“遂伐山戎,至于孤竹而还”。
在今陕西千阳县城东二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5汧阳县: 卧虎山 “以山岩蹲峙而名”。
古地区名。 东晋时译作修利, 唐译作利。据 《大唐西域记》 卷1载: 其地东起素叶水城 (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),西至羯霜那国 (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沙赫里夏勃兹附近
即今湖北阳新县西北四十里白沙铺镇。清光绪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兴国州西北有白沙铺市。
即今河南郾城县西南三十四里大刘乡。民国《郾城县记》图:西南有大刘店。
相传西汉初闽越王筑。即今福建建阳市。《明一统志》卷76建宁府:大潭城“在建阳县治西。昔闽越王筑城于此以拒汉,下瞰溪潭,故名”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贺齐传》:建安八年(203),“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”,即此
①西汉置,属九江郡。治所在今安徽肥东县东二十里龙城。东汉作浚遒县。西晋属淮南郡。《晋书·石勒载记》: “石聪攻寿春,不克,遂寇逡遒、阜陵,杀掠五千余人,京师大震。” 即此。东晋咸和初废。②东晋咸和初侨
在今浙江江山县西南 (枫岭关处) 二十八都镇。为浙、闽交通要道。边境险塞。《清一统志·浙江统部》: 浙闽枫岭营游击 “驻江山县廿八都,兼辖福建浙江两省交界地方,左右二哨,右哨专防福建地界”。直隶于衢州
在今江西浮梁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饶州府一》: 显教山 “在浮梁县南三里。古新昌县治此。后为显教寺,因名”。
即今河北清苑县(南大冉)南田各庄乡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7清苑县图:南有田各庄。
明正统十年 (1445) 巡抚马恭置,属绥德州。即今陕西横山县东北四十里波罗镇。以有波罗寺为名。清改波罗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