尖石砦
在今甘肃武都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唐清泰元年(934),“雄武节度使张延朗将兵围文州,阶州刺史郭知琼拔尖石寨”。即此。
在今甘肃武都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唐清泰元年(934),“雄武节度使张延朗将兵围文州,阶州刺史郭知琼拔尖石寨”。即此。
1940年2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莱阳县东北部析置,治莱阳县城内 (今山东莱阳市)。1950年3月撤销,并入莱阳县。旧县名。(1)山东抗日根据地设。1941年由莱阳县东部析置。以位县东得名。治莱阳县城。1
又名书山、大章山。在今江西上犹县西北八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南安府》:书山“一名太傅山。以邑人卢光稠尝居山下,后赠太傅,故名”。
和硕特东上旗的俗称。在今青海祁连县、门源回族自治县、海晏县三县交界处。后迁今乌兰县东南。
①东魏武定七年 (549) 改青、冀二州置,治所在龙沮县 (今江苏灌云县西南龙且)。北齐移治朐县 (北周改朐山县,在今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)。隋大业初改为东海郡,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改海州,天宝元
元置,水站。在今山东东阿县西南。明废。元置,在今河南省台前县东北荆门闸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改荆门驿。清时废。
即今福建漳平市北,与永安市交界之紫云洞山。《清一统志·龙岩州》: 香寮山 “山极高大,上有紫云洞,可容数万人。明正统中邓茂七据此为乱。绝顶曰天台,去地千百尺。下有龙潭,石窟如釜”。古山名。今称紫云洞山
亦作北峡关。即今安徽桐城县北大关镇。《舆地纪胜》卷46安庆府:北硖关“在桐城县北六十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桐城县:北硖关“以北硖山而名。道出舒城,有巡司戍守。亦为北硖镇”。
在今安徽黟县西南十里,东厄黟县盆地南口,地势险要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贺齐传》:建安十三年 (208),贺齐 “迁威武中郎将,讨丹阳黟、歙。黟帅陈仆、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”。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8黟县
唐武德三年(620)析胙城、酸枣二县置,属黎州。治所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1封丘县:废守节县“于时东州未平,人思効节,县新创立,故以守节为名”。四年(621)废。古县名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
元至元九年(1272)改东平府置,属中书省。治所在须城县(今山东东平县西南州城镇)。辖境包括今山东东平、东阿、平阴、阳谷、汶上、梁山等县地。至正二十七年(1367)朱元璋改为东平府。元至元九年(1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