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定襄县

定襄县

①西汉置,属定襄郡。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二十家子古城。东汉建安二十年 (215)移治今山西定襄县东南三里待阳村,属新兴郡。北魏永安中移治今定襄县,为永安郡治。北齐废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置,属忻州。北宋熙宁五年 (1072)废,元祐元年 (1086) 复置。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

②东晋元帝侨置,属新兴侨郡。治所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东北。隋大业初废。

③唐贞观十四年 (640) 置,属云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。永淳元年 (682) 废。


(1)古县名。(1)西汉置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南黄合少乡城墙村古城。一说治今呼和浩特市东南美岱二十家子古城。属定襄郡。东汉建武二十六年(50年)改属云中郡。东汉末废。(2)唐贞观十四年(640年)置,治今山西省大同市。为云州治。永淳元年(682年)废。(2)今县名。在山西省中部。属忻州市。面积865平方千米。人口20.8万。辖3镇、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晋昌镇。西汉置阳曲县。东汉建安二十年(215年)阳曲县移治今太原界,在阳曲县故城改置定襄县,属新兴郡。三国、两晋因之。北魏永安中改属永安郡。北齐废,移平寇县于此。隋开皇十年(590年)将移平寇县于崞城(今原平市西北)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分秀容县复置定襄县,属忻州。五代仍之。北宋熙宁五年(1072年)并入秀容县,元祐元年(1086年)复置,仍属忻州。金、元、明、清因之。1914年属雁门道,1927年直属山西省。1949年初属太原市,后属忻县专区。1958年与忻县并为忻定县,属晋北专区。1961年恢复原制,仍属忻县专区。1983年属忻州地区。2000年属忻州市。地处忻定盆地东部。滹沱河、牧马河、云中河、同河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高粱、玉米、谷子、豆类为主。矿产有铁、铝土、石灰石、大理石、白云石、蛇纹石等。工业有采矿、冶金、机械、建材、纺织、陶瓷、食品、酿造等。忻蒋铁路支线和忻阜、忻宏、定尧公路经过县境。名胜古迹有白佛堂、西河头地道、阎锡山故居、西社新石器时代遗址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天星砦

    明置,属打冲河中前千户所。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南。《明史·四川土司传》:四川都指挥使瞿能平月鲁帖木儿叛,“能还攻天星、卧漂诸砦,皆克之”。即此。

  • 张家榜镇

    即今湖北蕲春县东北八十里张榜镇。民国《湖北通志》卷33《乡镇》:“张家榜镇,在州(蕲州故治,今蕲州镇)东北百六十里。”

  • 八排门港

    在今浙江象山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象山县:八排门港在“县南百四十里,与佛头山相连。港内多腴田,地下便于栖泊,倭船据此,剿灭为难”。

  • 保江镇

    在今广西融安县东北保江村。旧属融县,明置巡司于此。古镇名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东北。明于此置巡检司。

  • 阿露山

    亦名大雪山。在今四川越西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4越嶲卫军民指挥使司:阿露山“在卫西五十里,即大雪山,东南与小相公岭相接”。

  • 壶关山

    亦名壶山、壶口山。在今山西长治市东南,跨壶关县界,绵延百余里。《元和志》 卷15:“山形似壶,于此置关,故名壶关。”即“壶口山(2)”。

  • 马落

    在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西北八十八里。1941年划属英属缅甸,1960年我国收复。傣语“马落”意为羊奶果树,因村有羊奶果树得名。

  • 广仁寺

    又称喇嘛寺。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角。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)建,为西安地区惟一的藏密黄教寺院。寺内藏经殿原藏有一部明正统年间刊刻、清初印刷的《大藏经》共六千六百余卷。

  • 新台 (臺) 子

    即今辽宁铁岭县西南新台子镇。民国熊知白 《东北县治纪要》 辽宁铁岭县: “县属新台子,距沈阳一百六十里。户数一百八十,人口一千四百。……且为南满路一小驿站,交通便利。”民国 《东北年鉴》 南满路线图:

  • 小屯村

    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。其地发现商代后期都城遗址,即著名的殷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