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武军
①唐置,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乾符五年(878),李国昌“与李克用合兵陷遮虏军,进击宁武及岢岚军”,即此。
②即今山西宁武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4朔州:宁武军“即代州崞县之宁武关也,亦南连静乐县界,有分水岭”。
唐末置,治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乾符五年(878年),李国昌与“李克用合兵陷遮虏军,进击宁武军及岢岚军”,即此。
①唐置,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乾符五年(878),李国昌“与李克用合兵陷遮虏军,进击宁武及岢岚军”,即此。
②即今山西宁武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4朔州:宁武军“即代州崞县之宁武关也,亦南连静乐县界,有分水岭”。
唐末置,治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乾符五年(878年),李国昌与“李克用合兵陷遮虏军,进击宁武军及岢岚军”,即此。
即今广东英德市西北浛洸镇。明正德九年(1514)置巡司于此。
在今河北故城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3故城县: 窦堡在 “县 (治今县东北故城镇) 北十里。相传窦建德曾屯兵于此”。
西汉置,属渔阳郡。治所在今河北三河市西南。东汉改作潞县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北京市通州区北古城村。属渔阳郡。东汉改名潞县。
古地区名。从五代至宋、金,习惯上将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、军都山、燕山迤南地区,统称为山前。初无确定的地域,至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后,才有山前八州的名目。北宋末年所称山前,包括宋人企图收复的山南失地全部,当
一名左要岭。在今甘肃岷县东北七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0岷州卫: 普鲁岭 “为岷、巩冲要处。或云即左要岭也。宋熙河路总管关师古与刘豫兵战败于此,遂以洮岷地降。今有普鲁岭寨,官军屯戍于此”。
南朝梁大同中置,属南梁北巴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南部县西北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南部县西北地。西魏改为金迁郡。南朝梁置,治今四川省南部县西北。西魏时改金迁郡。
即今江苏南京城中华门外长干桥。《清一统志·江宁府》: 聚宝桥“在江宁县西南。《明统志》有长安桥,即古长干桥。杨吴城金陵,凿濠引秦淮水绕城,置此桥跨之”。
在今浙江四明山一带。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:“句余之山,无草木,多金玉。”郭璞注:“今在会稽余姚县南、句章县北,故此二县因以为名。”古山名。约在今浙江省余姚市东南车厩乡境。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:“句余之山,
江苏吴江市的别称。因五代吴越建县前,为吴县松陵镇地,故名。宋姜夔 《过垂虹》 诗: “曲终过尽松陵路。” 即此。今江苏省吴江市的别称。因五代吴越建县前为吴县松陵镇地,故名。宋姜夔《过垂虹》诗:“曲终过
即今河北博野东南三十里程委镇。明万历《保定府志》卷2博野县图:东南有东程委庙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7博野县图:东南有大程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