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楚县
元至元二十一年 (1284) 降威州置,为威楚路治。治所即今云南楚雄市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 改楚雄县。
古县名。元至元二十一年(1284年)降威州置,治今云南省楚雄市。属威楚路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改为楚雄县。
元至元二十一年 (1284) 降威州置,为威楚路治。治所即今云南楚雄市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 改楚雄县。
古县名。元至元二十一年(1284年)降威州置,治今云南省楚雄市。属威楚路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改为楚雄县。
即今辽宁绥中县西南前卫镇。明为广宁前屯卫。清为前屯卫城。为县西南第一重镇。清杨宾 《柳边纪略》 卷2: “高梁站十八里至前卫。”
又名大金川水。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游。《清一统志·懋功屯务厅》: 金川河 “源发松潘厅西北髦牛徼外,北由绰斯甲布土司及杂谷厅从噶克丹坝各土司境,南流入金川土司境,过绥靖屯而西,至崇化屯收功噶山水,历马尔
即今四川渠县东北三汇镇。清同治《渠县志》卷4:三汇镇在“县北九十里。县丞分驻于此”。因州河、巴河、渠江三水在此汇合, 因名。民国初设县佐。
西藏吐蕃王朝之别称。《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》载有赤面国,即指吐蕃早期之辖区。《新唐书·吐蕃传》载:“(文成)公主恶国人赭面,弄赞下令国中禁之。”故名。此指今西藏。
即长宁镇。今安徽肥东县南长临河镇。在安徽省肥东县南部。面积49.9平方千米。人口3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长临河,人口5200。旧名长宁市,以长宁河得名,宁、临音近,演为今名。1949年设长临河乡,195
隋开皇初建,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四里庙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济源县: “有济渎祠、北海祠。” 《明一统志》 卷28怀庆府: 济渎庙 “在北海庙南,祀北渎大济之神。天下有四渎,而济渎最著”。现存殿宇六十
①战国燕邑,后为赵地。在今河北固安县西南十七里方城村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悼襄王二年(前243),“李牧将攻燕,拔武遂、方城”,即此。西汉置方城县。②在今河南淮阳县东南四十里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 陈郡项县
明置,属平越卫。在今贵州福泉县西南鱼酉乡。
当为赖乡。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十里。《史记·灌婴传》: “攻苦、谯,复得亚将周兰,与汉王会颐乡。” 即此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苦县有赖乡。颐为赖之讹。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南。秦、汉之际灌婴会刘邦于此。
即今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东南大洋河。《清一统志·奉天府一》 “龙头河”条下:“又羊河在凤凰城西南界,系杓子河、五重河合流处,流至将军石入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