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暹渠
又名白沙河、巫咸河、盐水。在今山西南部。源于夏县南中条山,西南流经运城市盐池北,至永济市境入五姓湖。《宋史·河渠志五》: “后魏正始二年都水校尉元清引平坑水西入黄河以运盐,故号永丰渠。周、齐之间,渠遂废绝。隋大业中,都水监姚暹决堰浚渠,自陕郊西入解县,民赖其利。” 明隆庆四年 (1570) 竣渠,改由盐池北向西流,不再注入盐池。
又名白沙河、巫咸河、盐水。在今山西南部。源于夏县南中条山,西南流经运城市盐池北,至永济市境入五姓湖。《宋史·河渠志五》: “后魏正始二年都水校尉元清引平坑水西入黄河以运盐,故号永丰渠。周、齐之间,渠遂废绝。隋大业中,都水监姚暹决堰浚渠,自陕郊西入解县,民赖其利。” 明隆庆四年 (1570) 竣渠,改由盐池北向西流,不再注入盐池。
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或包头市境。《汉书·匈奴传》: 王莽始建国三年 (11),匈奴单于“遣左骨都侯、右伊秩訾王呼卢訾及左贤王乐将兵入云中益寿塞,大杀吏民”。
即洛水。今陕西省洛河。
1944年12月日伪由东海县析置,隶淮海省。治海州城 (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)。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废。
在今江苏洪泽县南二十里高桥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2淮安府: 周家桥 “在府西南九十余里。北去高堰五十里。又南为翟家坝。淮水东溢,往往从此奔冲,为高、宝一带之患,堤防至切”。
在今浙江绍兴市南。《宋书·孔觊传》:泰始二年 (466),“众叛都尽,门生载以小船,窜于嵴山村”,被执。即此。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境。南朝宋泰始二年(466年)孔凯败走被执于此。
一名庾岭。在今江西东乡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抚州府一》:长林山“在东乡县南三里。俯临通衢,一名庾岭。其东曰鸡公岭,有尖石出其顶,号鸡公石”。
在今广东平远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平远县:三段岭在“县东南二十二里。段亦作断。三岭相接,纡回断续,通道所经也”。
即今内蒙古武川县西九十里西乌兰不浪乡。清光绪《皇朝中外一统舆图》:归化城(今呼和浩特市)西北有乌兰布拉克。
又作兴刘集。即今安徽阜阳市西北行流乡。清乾隆《阜阳县志》卷4:兴刘集在“西北乡三十五里,小黄河西岸”。光绪《大清帝国全图》安徽阜阳县西北有行流(集)。
唐武德 三年 (620) 置,属榆州。治所在今山西榆社县南 三十二里魏城村。六年 (623)废。古县名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置,治今山西省榆社县南魏城。属榆州。六年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