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太平桥

太平桥

①在今安徽歙县西练江上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徽州府歙县:太平桥“在府城西。《志》云:宋时自府城西南紫阳门达水西,有石桥,后废。驿道所经,出麻坑七里,溪两渡,或遇涨潦,辄邮传不通。端平初,郡守刘炳于西门筑浮桥跨溪,亘五十余丈,名曰庆丰。且伐木石以开新路,遂避两渡之阻。元末兵毁。明初架木为之,曰太平桥。一名河西桥”。

②在今江西南城县城东旴江上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6建昌府南城县:太平桥“在府城东旴江上。宋嘉定中建,名万寿桥。横江为垒,凡十有三,跨梁其上,长百余丈。德祐二年毁。元至元二十九年复营之,明年工毕,改曰太平桥,明朝成化七年圮,寻复修建”。《清一统志·建昌府二》:太平桥“本朝康熙元年重建”。

③在今江西玉山县东北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11广信府玉山县: “县东至太平桥四十里。”清有巡司驻此。

④在今四川南部县东南三十里。清道光《南部县志》卷2:太平桥“上至保宁、下至顺庆要路,久圮。嘉庆十年,太平寺僧正文捐资修,僧华林重修”。


(1)在浙江省绍兴县柯桥镇浙东运河上。明天启二年(1622年)建。清乾隆六年(1741年)、道光五年(1825年)相继重建。今桥建于咸丰八年(1858年)。桥头有重修碑记四块。拱桥顶部“太平桥”三字清晰可见。其望柱、栏板、抢鼓上图案雕刻精美。(2)原名庆丰桥,又名河西桥。在安徽省歙县城西练江上。是一座纵列式发券的大型石拱桥,长260米,宽9米,16孔。据民国《歙县志》载:桥建于南宋端平元年(1234年),木质,明弘治年间始易以石。明、清均有修建。规模宏大,雄伟壮观,为安徽省最大的古桥。古人有“秋河似练天如水,十里澄江月满桥”的诗句记其胜。原有桥心石亭,1969年毁于洪水。桥西端有太白楼。为芜湖、杭州至屯溪,南京至景德镇等交通枢纽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和政县

    ①北周宣政元年 (578) 改同和县置,为洮城郡治。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东北文斗乡。隋属临洮郡。唐属岷州,上元二年 (761) 没入吐蕃。②1929年析临洮、临夏二县置,属甘肃省。治所在宁河堡 (今甘肃和

  • 栾城县

    东汉改关县置,属常山国。治所在今河北赵县西北十五里南轮城。三国魏废。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) 复置,移治今栾城县西二里,属赵郡。北齐又废。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复置,属栾州,大业初属赵郡。唐天祐二

  • 水口驿

    即今福建古田县南水口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古田县:水口驿“即废古田县。宋时曰嵩溪驿,元改今名。明初因之,递运所亦置于此”。

  • 马营河堡

    在今山西右玉县西北五十里马营河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4大同府:马营河堡“万历元年土筑,周不及一里,分边五里零。内十水口最冲”。在今山西省右玉县右玉镇西北。明万历初筑。

  • 鼎州

    ①唐武德元年 (618) 改凤林郡置,治所在弘农县 (即今河南灵宝市)。《寰宇记》 卷6: “因鼎湖以为名。” 辖境相当今河南西部灵宝,栾川以西,伏牛山以北地。贞观八年 (634) 废。②唐天授二年

  • 大赵镇

    北宋置,属邯郸县。即今河北邯郸县东十五里代召镇。

  • 白沙集

    即今山东临朐县西南白沙乡。明嘉靖《临朐县志》:白沙集“在县西南七十里”。

  • 白兔河

    在今安徽桐城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安庆府一》:双河“亦曰孔城河,至县东南三十里曰角潭河,又合白兔河,至县东一百三十里曰长河,又东十里由老洲入江。其白兔河在县东南三十里,源出独山湖,流合双河”。

  • 北随安左郡

    南齐置,属司州。治所在济山县(今湖北随州市北八十里)。梁改为北随郡。

  • 开远州

    南明永历二年(1648)改阿迷州置,治所即今云南开远市。清顺治十六年(1659)复名阿迷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