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天台山

天台山

①在今河北肥乡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5肥乡县“浮丘山”条载:“县西南十五里有天台山。土山无石,其顶平衍。”

②在今河北临城县西北三十里。《名胜志》:“以其高耸而上平也。”

③即今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。东晋孙绰《游天台山赋》:“天台山者,盖山岳之神秀者也。”陶弘景《真诰》云:“山有八重,四面如一,当斗牛之分,上应台宿,故曰天台。”《元和志》卷26台州唐兴县:天台山“在县北一十里”。唐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诗有“天台四万八千丈,对此欲倒东南倾”之句。

④即今福建泰宁县西、与建宁县交界处之天台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泰宁县:“天台山在县西六十五里。四峰并耸,状如宝盖,高千余丈,盘结三十余里。上有池,池北有双人石, 以形似名也。”

⑤在今河南新县西南。旧属光山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0光山县“浮光山”条下:“又县西南百五十里有天台山,壁立万仞, 一望千里。 上有铁瓦寺,下有龙池。”

⑥在今河南滑县东南。《宋史·河渠志一》:天禧三年(1019)六月,滑州“河溢城西北天台山旁,俄复溃于城西南,岸摧七百步,漫溢州城,历澶、濮、曹、郓,注梁山泊;又合清水、古汴渠东入于淮”。

⑦在今湖北红安县北,与河南新县西南接界处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黄安县:天台山“其顶平旷,可容千家。以牛耳崖为北门,梯之乃达。宋端平、嘉熙间,襄汉、淮西兵扰,土人结寨于此,形势峭险,四面如壁,止通一人往来。石窍泉涌,冬夏不绝。集众固守,常活十万人,寇屡来攻,卒不能克。元末兵乱,有黄杨者,聚众据此曰黄杨寨”。

⑧在今湖北大冶市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武昌府一》:天台山“在大冶县西南三十里”。产云雾茶。

⑨在今四川简阳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7简州“逍遥山”条下:天台山,“《志》云:在县南八十里。上有三峰,如三台然”。

⑩在今四川德阳市东北罗江镇南。《寰宇记》卷83罗江县:天台山“在县南,山似吴之天台,折脚之水出焉”。

(11)在今四川广元市西三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广元县“乌奴山”条:天台山“峭崖苍郁,盘道萦回,独木危桥,委曲而上,至巅乃即平陆,若天台然,因名”。

(12)在今贵州长顺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金筑安抚司:天台山在“司(治今广顺镇)西南二十里。孤耸如台”。

(13)在今陕西汉中市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3兴元府:天台山“在南郑县北四十余里,山顶平坦如台,兴元坐其岗脉,故云山谷石皆坚润,有金星,可作砚, 间有砚材, 俗号石碑谷, 谷中泉流可溉田”。

(14)在今陕西麟游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5麟游县:天台山在“唐九成宫之西”。《清一统志·凤翔府一》:天台山“即九成宫故墟,其阳崇岩崛起,上有苍松古柏”。

(15)在今陕西宝鸡县西南四十里。民国《宝鸡县志》卷2:“天台山在县直南四十里。诸山环拱,岗阜突出,形似莲台,上建圣母宫,后庋五层楼。山腰有洞,旁渟灵泉,旱祷有应。”


在今贵州平坝县西南二十余里。《清一统志·安顺府》:天台山“在安平县(今平坝县)南二十里。石壁陡峻,一线石磴,盘旋而上。山顶有殿”。明万历十八年(1590)僧白云开山卓锡于此,建寺山顶。其后历经增修。现存主体建筑,包括大佛殿、两厢配殿、韦驮殿、玉皇阁、祖师殿、钟楼和藏经楼,附属建筑有吟风亭、望月台”、天街、山门牌坊等。


(1)(台tāi)在浙江省东北部,东濒东海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:天台“山有八迹重,四面如一,当牛斗之分,上应台星,故曰天台”。东北—西南走向。山体主要由流纹岩和凝灰岩构成。一般海拔500米以上。主峰华顶山,海拔1094米。为甬江、曹娥江、灵江的分水岭。狭义仅指天台县城以北的赤城、桐柏、琼台、华顶诸峰而言。多奇岩、飞瀑和云海胜景。山中多寺庙,隋建的国清寺为佛教天台宗发源地。古迹有寺前唐高僧一行墓,寺外丰干桥,侧有“一行到此水西流”石碑等。所产天台山云雾茶为中国名茶之一。并产柑橘和中草药材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。 (2)在湖北省大冶市区西南20千米处。东西绵延约5.5千米,面积约11平方千米。主峰莲花峰海拔580米。南宋绍兴年间建天台寺,有胜迹响洞生云、钩泉印月、经楼听雨、石镜照人、方朔书堂、源公古塔、莲峰积翠、白水灵台等。现存石刻多方,其中清咸丰十一年(1861年)吴展其《咏莲峰积翠》曰:“翠涌莲花第一峰,金湖胜地秀灵钟。烟消日午浮岚薄,雨过林深积雾浓。天末碧云看菡萏,人间青眼望芙蓉。苍苍古树森罗列,中有垂垂倒插松。”山间有一大型风洞,冬暖夏凉。山下铜山口镇,为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山口铜矿所在地,此处发现有古矿冶遗址。(3)在湖北省红安县与河南省新县交界处,为两省界山。因山顶有平台,较周围高出百多米,周围皆陡壁,仅有石磴小径可上,巧若天设,故名。属大别山。由花岗片麻岩构成。主峰海拔817米。风景绮丽多姿。明曾在此建书院,已毁废。但“天台山十景”和摩崖石刻犹存。产云雾茶。(4)在贵州省平坝县城西南13千米。山“高百余丈”,“竖削遥空”,惟从南面可拾级而上,西、北、东三面皆绝壁巉岩。周围又“凿石砌之,高与山等”。据清道光《安平县志》彭而述《游天台山记》:明万历十八年(1590年)“僧白云开山卓锡于此”,建寺山顶。历康熙、嘉庆、道光三朝增修,最后一次全面增修是1937年。现存主体建筑,包括大佛殿、两厢配殿、韦驮殿、玉皇阁、祖师殿、钟楼和藏经楼;附属建筑有吟风亭、望月台、天街、山门牌坊等。山中存有历代摩崖,如山前银杏古树右侧的“大观在上”,第一道山门的“黔南第一山”,天街石壁间的“天台”和“名山覆武”等,手笔不凡。寺内楹联首推印宗禅院门前的一副,文曰:“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,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。”内容、书法俱佳。石雕作品“八仙图”、大佛殿前廊柱础双狮,均各具神志,形象生动。山顶有望月台,登临远眺,青山、绿水、农田、村舍,风景如画。(5)在陕西省宝鸡市南,秦岭主脉以北。主峰莲花顶三峰并立,状如天柱,最高点海拔1932米。林木葱郁,动植物种类丰富,辟有国家森林公园。相传炎帝在此治理水患,教民稼穑,尝识百草等。有关传说和遗迹甚多,如黄帝求教于炎帝的烧香台、炎帝首创“日中为市”的太阳市遗址、停放炎帝遗体的神农寝骨台等。为道教名山之一。1993年在神农乡重建的炎帝陵,已成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祀先祖炎帝的圣地。山下九龙泉,古称圣泉,泉旁有神农祠。有与老子、姜子牙、孙膑有关的古迹多处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。

浙江天台山一行遗


猜你喜欢

  • 凭 (憑) 祥州

    明成化十八年 (1482) 改凭祥县置,属广西布政司。治所即今广西凭祥市。明郭子章《郡名释名》 广西卷: 凭祥州 “旧凭祥洞、凭祥镇,从洞镇名也”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凭祥市地。清属太平府,宣统二年 (19

  • 库车河

    即密尔特彦河。在今新疆库车县境。清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70:“《新会典图》:密尔特彦河即库车河。”

  • 西大通堡

    明置,即今甘肃永登县西南河桥镇。《皇明职方地图》卷中:“西大通守备,万历年设。”《清一统志·凉州府二》:西大通堡“在平番县西南二百二十里。……城周一里有奇,设县丞分理。又设千总”。

  • 五指石

    在今广东平远县北差干镇西北五指石下村。清设五指石汛。在广东省平远县差干区西北。武夷山脉南伸以东,形如五指,回合盘亘,环拱掩映,是粤、赣、闽三省边区的名胜之一。据志载,明崇祯三年(1630年),僧如愚始

  • 青龙渡

    在今山西柳林县东青龙村。旧属永宁州,明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浮中山

    在今四川德阳市北三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73德阳县: 浮中山,“ 《益州记》 云: 南阴平乡东有浮中山,每芳春游人登赏,谓之迎春冈。四面断绝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7德阳县: 浮中山,“亦在县北三十里。山有

  • 东坡堡

    即今贵州黄平县东北二十五里东坡乡。《明史·四川土司传》:万历中,播酋杨应龙作乱,“焚东坡、烂桥,楚、黔路梗”。

  • 卡墙河

    一名且末河。即今新疆且末县东车尔臣河。源出新疆且末县东南,西北流,经且末县治东,折东北流,经若羌县北,入罗布泊。清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67:卡墙河“有三源,一源出乌鲁克苏,一源出阿格塔克,一源出阿里雅拉

  • 败舶湾

    在今湖北鄂州市西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112武昌县: 败舶湾 “在县西北水路七里。…… 《武昌记》: 权与群臣泛船中流,值风,至樊口十里余便败,因名败舶湾”。

  • 矣马洞驿

    又名矣马驿。明置,属阿迷州。在今云南开远市东北逸马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