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淤尖
即今江苏滨海县东北九十四里淤尖乡。旧属阜宁县。清光绪《淮安府志》卷首《阜宁县图》有大淤尖。
村名。在江苏省滨海县东北部、废黄河口南岸、界滩淤公路终点站处。属滨海港镇。人口2200。相传清乾隆年间始有居民从事盐、渔业,以居黄海边淤滩大尖头处得名。道光年间为西汛驻地。咸丰五年(1855年),黄河北徙,海岸坍塌,渐陷入海。同治年间西迁15千米,现东距黄海仅1千米。产小麦、玉米、稻、棉花。盛产芦苇。通客车。
即今江苏滨海县东北九十四里淤尖乡。旧属阜宁县。清光绪《淮安府志》卷首《阜宁县图》有大淤尖。
村名。在江苏省滨海县东北部、废黄河口南岸、界滩淤公路终点站处。属滨海港镇。人口2200。相传清乾隆年间始有居民从事盐、渔业,以居黄海边淤滩大尖头处得名。道光年间为西汛驻地。咸丰五年(1855年),黄河北徙,海岸坍塌,渐陷入海。同治年间西迁15千米,现东距黄海仅1千米。产小麦、玉米、稻、棉花。盛产芦苇。通客车。
北周保定元年(561)置,属京兆郡。治所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二十五里仓谷附近。大象二年(580)废。
1949年5月当地解放后由永嘉县析置,治所即今浙江温州市。简称瓯。在浙江省东南部,东濒东海。面积1.2万平方千米(市辖区1082平方千米)。人口742.3万(市辖区134.6万)。辖鹿城、龙湾、瓯海3
北宋置,属西充县。在今四川西充县东南二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6顺庆府:“扶龙山在西充县之大陵镇。”
东汉改宜城县置,属南郡。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十五里楚皇城遗址。三国魏复为宜城县。
①古吴县城(今江苏苏州市)的别称。《韩诗外传》:“颜回从孔子登日观,望吴门焉。”唐张继《阊门即事》:“试上吴门晋郡郭,清明几处有新烟。”皆此。②指今江苏苏州市及其周围常熟、太仓、吴江等市地。北宋郑亶有
在今河北赞皇县西南野草湾村。清光绪《畿辅通志》 卷68 《关隘二》: 野草湾汛 “在 (赞皇)县西三十里。旧设千总外委驻守”。集镇名。在河北省赞皇县城西偏南。属土门乡。人口1630。古时河湾野草丛生,
即今湖南汉寿县西沧港镇。《清一统志·常德府二》:沧港市“在龙阳县西十五里”。
即今广东徐闻县东北曲界镇。清宣统《徐闻县志》卷1:“武安市即曲界市,县东八十里。宁海司驻此。”
北宋置,属尤溪县。即今福建尤溪县东北梅营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9南剑州尤溪县有梅营银场。
战国秦惠王二十七年(前311)于蜀国都城成都置,为蜀郡治。治所即今四川成都市。东汉时兼为益州治。三国蜀汉建都于此。西晋为蜀郡及益州治。成汉都于此。东晋为蜀郡及益州治。隋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州废,复为蜀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