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古北口

古北口

又名北口、虎北口。即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古北口。为长城重要关口之一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燕乐县:“东北百八十里有东军、北口二守捉。北口,长城口也。”《旧五代史·唐书·庄宗纪》:天祐十年(913)三月,“乙丑,收古北口”,即此。形势险峻,为历代军事守备重地。元设古北口千户所。明洪武十二年(1379)置守御千户所于此,三十年(1397)改为密云后卫,嘉靖后设参将驻之。清康熙三十二年(1693)设直隶提督并置巡司驻此。


又称虎北口(《资治通鉴》、《乘轺录》)。女真语称留斡岭(《金史地理志》)。在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。地处燕山山脉天然峡谷,两旁峻崖夹峙,一线中穿,为燕京通往山北的险要之道。十六国时已开通,称蠮螉塞。唐为防扼奚、契丹,于此置北口守捉。916年契丹经此取山南地。辽为南京析津府和中京大定府之间主要通口,宋、辽使节和商旅往返多经此,设驿馆、榷场。北宋熙宁八年(1075年)沈括等使辽皆经此。金天会三年(1125年),败宋兵于此。元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),秃坚帖木儿举兵向都,皇太子由此北趋。明初为防御鞑靼,自山海关至此,修筑边墙,派兵驻守。洪武十一年(1378年)建城,周四里余,十二年置千户所,三十年改为密云后卫。永乐十九年(1421年)迁都燕京后,为都城东北门户。嘉靖以后,置参将驻守。清顺治初,改置都司。康熙三十二年(1693年)置提督,为重镇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置顺天府理事同知、巡检司同驻于此。今明建城墙依稀可见。古北口一带长城气势磅礴,雄伟壮观,横跨在潮河之上,下设三道水门,是长城建筑中不多见的胜景。

古 北 口 长 城


猜你喜欢

  • 榆科镇

    即今河北深州市东南榆科乡。清 《畿辅舆地全图》 深州: 榆科镇在 “州东二十五里”。在河北省深州市中部。面积93平方千米。人口2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榆科,人口1470。汉代建村,古时此处地势低洼,且多

  • 洿池

    在今安徽宿松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安庆府一》: 洿池 “在宿松县东南六十里,众水所汇。其中有山,居民列市,利于鱼盐”。

  • 崖门

    即今广东新会市南崖门。在崖山与汤瓶嘴山间,形如门,故名。元 《宋季三朝政要》 卷6: “戊寅六月,祥兴帝迁于崖山。崖山在海中,两山相对,势颇宽广,中有一港,其口如门,可以藏舟。(张)世杰以为形胜之地,

  • 尚书谷

    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宝应元年 (762),仆固怀恩等至洛阳北郊,击史朝义乱军,“转战于石榴园、老君庙,贼又败; 人马相蹂践,填尚书谷,斩首六万级,捕虏二万人,朝义将轻骑数百东走。怀恩

  • 三城

    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咸和九年(334),“长安人陈良夫奔黑羌,与北羌王薄句大等侵扰北地、冯翊,章武王斌、乐安王韬合击,破之。斌等收军还三城”。即此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徧城郡广武县:“有

  • 下城父

    又名下城父聚。在今安徽涡阳县西北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秦二世二年(前208),“陈王之汝阴,还至下城父,其御庄贾杀以降秦”。即此。《清一统志·颍州府一》:下城父聚,“《旧志》:以近故城父县,故加下”。

  • 苏溪镇

    ①在今湖南新化县西北一百里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②在今湖南桃源县北八十里。明置巡司于此。后废。(1)在浙江省义乌市北部。面积95.6平方千米。人口3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苏溪,人口 5500。以溪得名。1

  • 黄尖山

    即黄崄山。在今山西岚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太原府一》: 黄崄山 “在岚县 (旧治) 西南二十五里。一名黄芊山。又名黄尖山”。

  • 平堰

    在今湖北枣阳市西。《宋史·孟珙传》:南宋绍定元年(1228),珙“创平堰于枣阳。自城至军西十八里,由八叠河经渐水侧,水跨九阜,建通天槽八十有三丈,溉田十万顷,立十庄三辖,使军民分屯,是年收十五万石”。

  • 将军洞

    在今广西博白县南三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4梧州府: 将军洞 “一名飞鼠洞。其洞三重,石室虚明。中有泉水,分温凉而流。岩石上有刻 ‘南州太首领将军庞孝恭’ 十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