勐 (猛) 角董
即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城勐董镇。清代置勐角董土千总,属镇边直隶厅。光绪 《续云南通志稿》 卷首载光绪十七年 (1891) 七月上谕:“土目罕荣高被罕荣先围攻,未敢挟忿寻仇,听候官军处治,尚属安分守法,着给予土千总,管理勐角、勐董、准其世袭,以昭激励。” 包括勐角、勐董两部份,因名。
即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城勐董镇。清代置勐角董土千总,属镇边直隶厅。光绪 《续云南通志稿》 卷首载光绪十七年 (1891) 七月上谕:“土目罕荣高被罕荣先围攻,未敢挟忿寻仇,听候官军处治,尚属安分守法,着给予土千总,管理勐角、勐董、准其世袭,以昭激励。” 包括勐角、勐董两部份,因名。
又称茶罕章宣抚司或茶罕章宣慰司。元至元八年(1271)置丽江路宣慰司,至元二十二年(1285)改军民宣抚司,属云南行省。治所在罗波半空城(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五十四里石鼓镇)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:“
在今广东英德市西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2英德县: 跌牛石营 “ 《志》 云,县境旧有金皂口、虎尾径、鱼梁埠、燕石、麻埠、丹竹径六处戍兵。嘉靖三十四年,议以跌牛石为适中地,因置营于此。增设官兵,倚为
①北宋置,属铜陵县。即今安徽铜陵县西南二十里大通镇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②北宋置,属新建县。在今江西新建县西。元改名乌山铺。③北宋置,属南海县。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南珠江南岸。(1)古镇名。(1)在今江西省
在今山东东明县南六十里马头镇,南滨大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6东明县:杜圣堤,“《志》云,长堤属县境者三十三里,而长堤为要口。嘉靖十三年,因旧址增筑。有杜圣砦,亦曰杜圣集,置巡司于此”。
明置,在今广西平乐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平乐县: 昭潭驿 “在府城西。驿之东为递运所”。
古印度别称。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:“天竺国一名身毒,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。”以后《晋书》、《魏书》、《新唐书》、《宋史》均沿称“天竺”。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》卷2:“详夫天竺之称,异议纠纷,旧云身毒,或曰贤
①在今山西山阴县南六十五里新广武村。清置巡司于此。②在今蒙古国东南苏赫巴托省南境。明金幼孜《北征录》:永乐八年(1410),成祖亲征阿鲁台,“至于广武镇,川中有土城基,问人云:‘国初征和林时所筑, 屯
①即今湖南益阳市东兰溪镇。《清一统志·长沙府二》 “竹头市”条下:“又兰溪市,在(益阳)县南(按,应为东)二十里。”②1949年解放后由兰溪县城区析置,治所即今浙江兰溪市。1950年撤销,并入兰溪县。
即大通城。吐蕃置,在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黄河南岸。北宋崇宁二年(1103)收复,改名大通城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乐州:大通城“旧名达南城”。
五代方镇。后唐改岐静胜军置。治所在耀州 (今陕西耀县)。北宋初废。五代方镇名。唐改静胜军置,治耀州(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)。辖耀州(梁改崇州)、鼎州(梁改裕州)。北宋初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