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利州

利州

①南朝梁置,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河静西南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为智州。

②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西益州置,治所在兴安县(隋改绵谷县,即今四川广元市)。隋大业三年(607)改为义城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复为利州,天宝元年(742)改为益昌郡,乾元元年(758)又改为利州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广元、旺苍、青川及陕西宁强等市县部分地。乾宁四年(897)于此置昭武军节度。五代唐平前蜀后曾改益川郡。北宋咸平四年(1001)为利州路治。辖境略缩小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)改为广元路。唐初,武士彠为利州都督,其女武则天出生于此。

③辽统和二十六年(1008)置,属大定府。治所在阜俗县(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)。辖境相当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及凌源、建平等县市部分地区。元属大宁路。明初废。

④南宋置羁縻州,属邕州横山寨。治所在今广西田林县东利周瑶族乡。元属田州路。明洪武七年(1374)属广西布政司,嘉靖初废。


(1)北魏西益州,号小益州,南朝梁改为黎州,西魏复为西益州,废帝三年(554年)改置利州,治兴安县(隋改为绵谷县,今四川广元市)。隋大业初改为义城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复为利州。天宝时曾改为益昌郡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广元、旺苍及陕西省宁强等市县部分地。宋属利州路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改为广元路。(2)辽统和十六年(998年)置,治阜俗县(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大土城)。辖境约当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一带。属中京道。金属北京路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废附郭易俗县入州。属大宁路。明洪武中废。(3)南宋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东利周。属邕州所领羁縻州。元属来安路。辖境相当今田林县东一带。明嘉靖初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长岭县

    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(1908.1)置,属长春府。治所在长岭子(今吉林长岭县)。民国郭熙楞《吉林汇征》:“长岭县,地名长岭子”, 因名。1913年改属吉林吉省长道。1929年直属吉林省。在吉林省西部,

  • 高阳

    ①战国时燕邑。在今河北高阳县东二十五里旧县镇。《战国策·赵四》: “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。” 即此。②即今河南杞县西南高阳镇。《史记·高祖纪》:沛公 “西过高阳”。《集解》 文颍曰: “聚邑名也。”《

  • 鄞江

    ①原指今浙江宁波市和鄞县境内之鄞江、接纳鄞江后之奉化江与奉化江、姚江汇合后之甬江,后专指今奉化江支流鄞江,在今鄞县西部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宁波府: 鄞江在 “府东北二里。一名甬江。其上流自四明诸山汇溪

  • 建初寺

    在今江苏南京市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7建康府: 建初寺 “ 《金陵览古》 云: 在上元县南三百步。《舆地志》 云: 吴赤乌十年,沙门僧康僧会自西天竺来传佛法,大皇帝作建初寺以处之。江东诸寺始于此寺。今名

  • 任城

    又名蛮楼寨。在今安徽阜阳市北颍水北岸三里。《寰宇记》卷11颍州汝阴县:“故任城在县北一里。陈将任蛮奴伐齐,于颍水北岸筑城,以围汝阴。”

  • 他山

    在今贵州余庆县西北一百里松烟镇社蒲村。南明永历八年(1654), 四川巡抚钱邦芑(字开少)拒绝与孙可望共事,削发为僧,移居余庆社蒲村大错庵,常登此山,遂取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之意题名“他山”。山上题

  • 上石西州

    北宋嘉祐间改石西州置,属邕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凭祥市东南上石镇。元属思明路。明属思明府。万历三十八年(1610)改属太平府。清废。北宋嘉祐年间置羁縻上石西州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西上石。属邕州。元属思

  • 大溵淀

    即古大渥淀。在今河北安新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保定府二》:大溵淀,“《通志》:大溵淀在新安县西北五里。周四十里, 即大渥淀”。清雍正四年(1726)疏渠泄水,营田数千顷,为膏腴之地。

  • 高力板

    即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东南高力板镇。1946年科尔沁右翼中旗迁治于此。“高力板” 系蒙古语,是由 “高林百兴” 演变而来,意为临近河的平房。

  • 昭山

    ①一名马山。在今湖南湘潭市东北,湘江东岸。《水经·湘水注》: “湘水又北径昭山西,山下有旋泉,深不可测,故言昭潭无底也。” 《清一统志·长沙府一》 引 《寰宇记》: 昭山 “以周昭王至此,故名”。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