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冈厅
清嘉庆十六年(1811)置,属广东省。治所即今广东佛冈县。道光《佛冈厅志》卷1载:观音山之左股,石室宽敞,正壁刻“永佛寺”三字,室之西畔又有石人像三,俨然拱立。一名佛寺冈,冈顶有村佛冈围。厅因以为名。1914年改设佛冈县。
本大埔坪地。清嘉庆十六年(1811年)置,治今广东省佛冈县石角镇。属广东省。辖境相当今佛冈县地。1914年改为县。
清嘉庆十六年(1811)置,属广东省。治所即今广东佛冈县。道光《佛冈厅志》卷1载:观音山之左股,石室宽敞,正壁刻“永佛寺”三字,室之西畔又有石人像三,俨然拱立。一名佛寺冈,冈顶有村佛冈围。厅因以为名。1914年改设佛冈县。
本大埔坪地。清嘉庆十六年(1811年)置,治今广东省佛冈县石角镇。属广东省。辖境相当今佛冈县地。1914年改为县。
隋开皇十六年(596)析临清县置,属贝州。治所在今临清市西。大业初废。唐武德五年(622)复置,属毛州。贞观元年(627)废。
在今广东茂名市东南袂花镇北。清光绪《高州府志》 卷10: 袂花在 “县南九十里。《旧志》:迷花”。
在今海南省琼海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5琼州府会同县: 调嚣镇在 “县东南十五里。有巡司,洪武中置”。
①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治所在怀集县(今广东怀集县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怀集县 (除西北部分)。贞观元年 (627) 废。②唐贞观元年 (627) 改辽州置,为羁縻州,属幽州都督府。治所在威化县 (
亦作鄂尔霍楚尔山、鄂勒霍楚尔山。在今新疆额敏县东北。清乾隆 《西域图志》 卷22: 鄂尔和楚克鄂拉 “在巴尔鲁克鄂拉东北四百里,绰尔郭南,纳林和博克北”。
唐人称剑阁以南蜀中地区为剑外。杜甫 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 诗云: “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;” 《恨别》 诗云: “草木变衰行剑外,兵戈阻绝老江边。”泛指今四川省剑门关以南地区。《资治通鉴》:
又称掖邑。战国时齐地。即今山东莱州市。《战国策·齐六》: 齐王 “益封安平君以夜邑千户”。又,鲁仲子对田单曰: “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,西有菑上之虞。” 汉刘向 《说苑·指武》 作 “掖邑”。古邑名。
①1913年降静宁州置,属甘肃泾原道。治所即今甘肃静宁县。1927年直属甘肃省。②1940年冬晋绥边区由静乐县析置,治杜家村(今山西静乐县东北杜家村镇)。1945年9月撤销,并入静乐县。(1)旧县名。
即今广东封开县北东安河。《舆地纪胜》卷94封州:东安水“在州北。源出贺州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封川县:东安江“源出苍梧县界,俗名小江,流合贺江,入于西江”。
村名。在浙江省象山县城南部。属东陈乡。人口920。居姆岭东南,陈姓肇村,故名。产稻、棉花。公路通县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