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伊通河

伊通河

①即今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(伊通镇)。清萨英额《吉林外纪》卷2:“伊通河,以河得名。”清光绪八年(1882)于此置伊通州。

②河名。又作益褪河、一秃河、一统河、伊屯河、伊敦河。为松花江支流。源出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东南之哈达岭山脉,流经伊通、长春、农安,东北流注入松花江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伊通州:“东南:大星岭,其东坂石屯,伊通河出西北,径城东,右合伊巴丹河,出边入长春。”


饮马河支流。在吉林省中部。“伊通”系满语,又译作益褪、一秃、易屯、一统、义屯、伊敦等名。《钦定盛京通志》:“伊敦,粗涩也。”源于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吉林哈达岭中段北麓,北流至农安县靠山屯东注入饮马河。长343千米,流域面积 6806 平方千米。支流有那丹伯河、马鞍山河、伊丹河、新凯河等。建有新立城、太平池等水库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平越州

    清嘉庆三年(1798)改平越府置,属贵州省。治所在今贵州福泉县。辖境相当今贵州福泉、瓮安、余庆、湄潭等县地。1913年废。清嘉庆三年(1798年)改平越府置直隶州,治今贵州省福泉市。辖境相当今贵州省福

  • 宜寿宫

    在今陕西周至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3盩厔县: 宜寿宫 “在县南三十里。周、隋时建”。

  • 牯牛岭

    又名牯岭。在今江西庐山北部。明桑乔《庐山纪事》: 庐山 “九奇峰东北为牯牛岭,雄势如人箕踞而睨。重渊当其东。山之名者,莫高于鸡公石,然岭犹俯视之,如儿孙然。其北,有石如牛,故名”。清光绪年间先后为英、

  • 青凤山

    又名穿山。在今广西柳城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柳州府》: 青凤山 “在柳城县 (今凤山镇) 西二里。高百余丈,为县案山。上有一窍通明。一名穿山”。

  • 东嘉州

    唐武德五年(622)置, 治所在永嘉县(今浙江温州市)。辖境当今浙江温州市,永嘉、乐清二县, 飞云江及鳌江流域。贞观元年(627)废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置,治永嘉县(今浙江温州市)。辖境约当今浙江

  • 下溪州

    ①五代晋天福五年(940)移溪州治于今湖南古丈县东北,改称下溪州。北宋熙宁五年(1072)改为会溪城。②南宋绍兴中置,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。后废。北宋分溪州置,治今湖南省古丈县东北会溪坪。《宋史·蛮

  • 沙陀

    在今新疆巴里坤、木垒、奇台三县北部。《新唐书·沙陀传》:“有大碛,名沙陀,故号沙陀突厥云。”即此。唐先天初徙于北庭(今吉木萨尔县北)。贞元中徙于甘州(今甘肃张掖市)。宪宗元和三年(808)首领朱邪执宜

  • 昌西陵

    在今河北易县西永宁山下清西陵中昌陵西五里。是嘉庆帝的孝和皇后钮祜禄氏的陵寝。

  • 吕堰驿

    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县(驻张湾镇)北古驿镇(吕堰驿)。清尹耕云《豫军纪略》卷11:同治四年(1865)十二月,捻军“至襄阳之邓家湖、吕堰驿”。明初置,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北。清于此设巡检司。

  • 图尔库勒

    即今新疆伊吾县西北托勒库勒。清乾隆《西域图志》 卷24: 图尔库勒 “在巴尔库勒城东三百里。其泽周回五十里。源出天山北麓,西北流五十里,潴为水泽,当盐池之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