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五松山

五松山

在今安徽铜陵市西南四里。唐李白《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》:“我来五松下,置酒穷跻攀。征古绝遗老,因名五松山。五松何清幽,胜景美沃州。萧飒鸣洞壑,终年风雨秋。响入百泉去,听如三峡流。”《舆地纪胜》卷22池州:五松山“在铜陵。李太白名曰五松山,因作诗以美。今五松山有窦云院及李翰林祠堂”。


在安徽省铜陵市市区。铜陵别称五松即得名于此山。北临碧波荡漾的天井湖,南仰巍峨葱茏的铜官山,西隔玉带河与长江相望。据史料记载,因有株苍鳞老干、青翠参天的“一本五枝”古松而得名。景色宜人,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漫游和寓居,并赋诗赞曰:“我爱铜官乐,千年未拟还,要须回舞袖,拂尽五松山。”“五松何清幽,胜境美沃洲。萧飒鸣洞壑,终年风雨秋。响入百泉去,听如三峡流。”后人为纪念李白,在此建太白书堂、太白楼、太白祠。历代名人如王安石、苏轼、黄庭坚、李纲、王十朋、汤显祖等相继慕名来游,题诗作赋。“五松胜游”被列为“铜陵八景”之一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?林州

    唐开元后置羁縻州, 属雅州都督府。 治所在今四川康定县境。北宋作祸林州。后废。

  • 百谷城

    在今青海贵南县东北。唐天宝十三年(754)于此置武宁军。《元和志》卷39廓州:“武宁军在洪济桥东南八十里百谷城。”在今青海省贵德县西南。唐天宝十三载(754年)于此置武宁军。

  • 同德县

    1935年析贵德、同仁二县置,属青海省。治所在今青海玛心县东北拉加寺。取同仁、贵德各一字为名。为河南蒙古四旗贸易中心,果洛克番族购粮之孔道,海南番族往来要地。1951年设置同德藏族自治区。1953年复

  • 碉门水

    即今四川天全县南之天全河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47雅州: 碉门水 “发源有二: 其一自马鞍山; 其一自小鱼溪,东至始阳与荣经水合流,于多功峡与卢山水同注于平羌江”。

  • ①春秋时曹邑。在今山东鄄城县西南。《春秋》: 僖公八年 (前652),“春王正月,公会王人、齐侯、宋公、卫侯、许男、曹伯、陈世子款,盟于洮”。杜注: “洮,曹地。” 《左传》: 僖公三十一年(前629

  • 荆湖北路

    北宋初置,治所在江陵府 (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)。雍熙中与荆湖南路合并为荆湖路。至道三年 (997) 又分为荆湖北路。辖境相当今湖北兴山、巴东等县以东,大悟、鄂州、通城等市县以西,远安、荆门、

  • 龙门场

    即今四川南充市东北三十里龙门镇。民国《南充县志》卷1:龙门场在“龙门峡外,为县境第一大镇,有铺户四百余家,大街十余道”。

  • 大丙山

    亦作大景山。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,与小丙山相连。《寰宇记》卷135兴州顺政县:“大景山、小景山,景字本为丙,国讳改之,并在县东南七十里。其山峻崖南北相对,阔七步。其崖峻削,高百余丈。山衣石发,被于崖际。

  • 筶杯岭

    在今广东信宜县东北。 清光绪 《高州府志》 卷4: 筶杯岭 “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。 高数百丈, 下临函口关, 有大小筶杯之形, 纡回十里, 峰峦陡绝。自昔不通人迹。乾隆初,始开辟,由此行抵罗定,遂成孔

  • 沙河铺

    ①即今四川梁平县西仁贤镇。《清一统志·忠州》:沙河铺“在梁山县西三十里。县丞驻此”。民国改设县佐。②即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东北沙河子。清乾隆《钦定盛京通志》卷33:广宁县东北“三十里沙河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