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乌拉特中旗

乌拉特中旗

俗称中公旗。清顺治五年(1648)建旗,属乌兰察布盟。治所原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哈德门村。后迁治本坝太庙。1914年划归绥远特别区,1928年属绥远省。1952年与乌拉特后旗合并,改设乌拉特中后联合旗,迁治海流图。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。1981年改名乌拉特中旗。


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。属巴彦淖尔市。面积2.3万平方千米。人口13.9万,有蒙古、汉、壮、朝鲜等民族,其中蒙古族占17%。辖3镇、8乡、9苏木。旗人民政府驻海流图镇。乌拉特系蒙古部落名,意为“能工巧匠”,因元宫廷工匠得名。后金天聪七年(1633年)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十八世孙鄂木布、图巴和十九世孙色楞三人从呼伦贝尔率乌拉特部迁至今地驻牧。清顺治五年(1648年)叙从征功,封爵,设乌拉特前、中、后三旗,本旗为中旗,又称中公旗,隶乌兰察布盟。1949年随盟隶绥远省。1950年成立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,治本巴台庙。1952年与乌拉特后旗合并设乌拉特中后联合旗,治海流图。1954年绥远省撤销,改属内蒙古自治区。1958年从乌兰察布盟划入巴彦淖尔盟。1970年废联合旗,划出西部八个苏木置潮格温都尔旗(今乌拉特后旗),1981年复置乌拉特中旗。2003年属巴彦淖尔市。地处内蒙古高原中西部。属中温带干旱气候。经济以畜牧业为主,产牛、马、绵羊、山羊、骆驼。农产小麦、胡麻、荞麦、油菜籽、马铃薯等。矿产有煤、菱镁、玛瑙、金、萤石、云母、石墨等。工业有地毯、皮革、食品、机械等厂和煤矿、沙金矿、铬铁矿场。有公路通接110国道。古迹有旧、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、古墓群、高烟塞遗址、新呼热古城遗址,赵、秦、汉、北魏长城遗址、烽火台及敖包多处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屈茨国

    即龟兹国。都延城 (今新疆库车县东郊皮朗旧城)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东川水出龟兹东北,赤沙积犁,南流,枝水右出,西南入龟兹城,音屈茨,故延城矣。”

  • 保定市

    1938年日伪由清苑县析置,为河北省会。治所即今河北保定市。1945年废。1948年当地解放后复置保定市。在河北省中西部、太行山东麓。面积2.2万平方千米(市辖区73平方千米)。人口1076.9万(市

  • 破冈渎

    又名破墩、破墩渎、破冈埭。三国吴赤乌八年 (245) 开凿。故址在今江苏南部,西起句容县东南,通赤山湖及秦淮河,东至丹阳市西南延陵镇西。从此沟通了都城建邺 (后改建康,今南京市) 与太湖地区的水运交通

  • 永慈县

    唐贞观元年(627)置,属羁縻西仁州。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境。八年(634)属奉州。后废。

  • 龙鱼川

    一作鱼龙川。即今陕西陇县西千河上源北河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“汧水有二源;一水出(汧)县西山,世谓之小陇山。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渊,潭涨不测,出五色鱼,俗以为灵,而莫敢采捕,因谓是水为龙鱼水, 自下亦通

  • 少室阙

    在今河南登封市西十二里少室山下的邢家铺村。约建于东汉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(118—123)之间。是汉代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,与太室阙、启母阙并称“中岳汉三阙”。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在河南省

  • 鄂摩宗

    在今西藏拉孜县东北百六十余里俄模钟村。清乾隆 《西域同文志》 卷18: “西番 (藏) 语:鄂摩,兰也。城墙土色近之,故名。”

  • 水井

    集镇名。含水井上、下村。在海南省儋州市西北部。属中和镇。人口 1630。始建于宋,因上村地下水源丰富,任何地方挖井均有水,故名。产稻、花生、甘蔗,造林2000多亩。有公路通此。

  • 沾岭

    在今山西昔阳县西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 乐平县有沾岭。《水经·清漳水注》: “清漳出沾县故城东北,俗谓之沾山。”

  • 渠株川

    又作渠珠川。在今甘肃岷县一带平川。先为羌人所据,后入西魏,并置岷州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梁大宝元年 (550),西魏凉州刺史史宁击僚甘,“置岷州于渠株川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