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济镇
本临济县,北宋咸平四年 (1001) 废为镇。在今山东章丘市西北临济村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:章丘县有临济镇。
(1)古镇名。北宋咸平四年(1001年)降隋咸济县置,在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。(2)今镇名。在四川省邛崃市东南部。面积19.4平方千米。人口9300。镇人民政府驻临济,人口450。民国时,因逃避繁重捐税,几个绅士筹资迁此建场,取“同舟共济”之意得名。1949年为临济乡,1961年为临济公社,1981年改乡,1995年置镇。盛产竹木、柑橘、李。通公路。
本临济县,北宋咸平四年 (1001) 废为镇。在今山东章丘市西北临济村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:章丘县有临济镇。
(1)古镇名。北宋咸平四年(1001年)降隋咸济县置,在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。(2)今镇名。在四川省邛崃市东南部。面积19.4平方千米。人口9300。镇人民政府驻临济,人口450。民国时,因逃避繁重捐税,几个绅士筹资迁此建场,取“同舟共济”之意得名。1949年为临济乡,1961年为临济公社,1981年改乡,1995年置镇。盛产竹木、柑橘、李。通公路。
在今广东顺德市东南小黄圃村。旧属香山县,明、清置黄圃巡司于此。
在今四川重庆市渝中区民权路建设公寓内。为重庆著名古道观。今已不存。
北宋置,属阳安县。在今四川简阳市东南五十里飞龙乡。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东南部,北濒三都澳。面积98平方千米。人口2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飞鸾,人口 1090。1958年设飞鸾乡,后改公社。1984年复乡
即今湖北大悟县东南新城镇。1937年礼山县迁治于此。1952年县治迁至二郎店,改名大悟县。
在今广东珠海市北淇澳岛淇澳村。清乾隆三十四年 (1769) 置巡司于此。即今广东省中山市东南海中淇澳岛上淇澳。清乾隆三十四年(1769年)于此置巡检司。
即岩绿县。隋置,为朔方郡治。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古城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夏州朔方郡朔方县: “本嵓录,贞观三年更名。”
唐开元十七年(729)置羁縻州,属黎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甘洛县境。北宋以后废。
在今山西岚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0岚县:大贤河“在县南。《志》云, 源出县南四十里柳峪村,东北流至静乐县之楼烦镇, 入于汾水”。
①在今江苏丹阳市东三十里。为南齐高帝父宣帝陵。《元和志》卷25润州丹阳县:“南齐宣帝永安陵,在县北二十八里。高帝父也,追尊为宣皇帝。”②北宋宣祖赵弘殷(太祖赵匡胤之父)的陵墓。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西村镇
亦作北山、郏山、芒山。在今河南洛阳市北。《左传》:昭公二十二年(前520),“王田北山”。杜注:“北山,洛北芒也。”《后汉书·城阳恭王祉传》:刘祉“葬于洛阳北芒”。其后,王侯公卿多葬于此。又《梁鸿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