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中河

中河

①即今江苏宿迁市至淮阴市间废黄河北岸一段运河的前身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)由河道总督靳辅主持开凿。河身在当时黄河北岸缕、遥两堤之间。起自宿迁市西张庄运口,经骆马湖口,历桃源县(今泗阳县),至清河县(今淮阴市西南废黄河北岸)西仲家庄建石闸与黄河相通为运口。三十八、九年总河于成龙弃中河桃源县以下半段,以北堤为南堤,另筑北堤,称新中河。后又因新中河三义坝(今泗阳县东南)以北河身浅狭,改用旧中河,与新中河合为一河。重加修筑,运道称便。

②即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之中河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东乡县:“前、中、后三江为通川江上流, 自太平入,至城东合流入达县。”源出城口县西庙坝镇,西南流入宣汉县,于普光场西与后河合流,西南流于县城东与前河合,始称州河。


古水名。今江苏省宿迁市至淮安市间废黄河北岸一段运河的前身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由河道总督靳辅主持开凿。河身在当时黄河北岸缕、遥两堤之间。起自宿迁市西张庄运口,经骆马湖口,历桃源县(今泗阳县),至清河县(今淮安市西北废黄河北岸)西仲家庄建石闸与黄河相通为运口。又自仲家闸分中河东流经安东县(今涟水县),转东北由潮河入海,名下中河;用以分泄黄水,因兼盐运之利,故又名盐河。二十七年正月竣工。自后南来粮船北上,出南运口后,行黄河数里,即入中河,直达张庄运口,避开了黄河一百八十里风涛之险。三十八年和三十九年总河于成龙弃中河桃源县以下半段,以北堤为南堤,另筑北堤,称新中河。后又因新中河三义坝(今泗阳县东南)以北河身浅狭,改用旧中河,与新中河合为一河。重加修浚,运道称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汋陵

    春秋宋邑。在今河南宁陵县南二十四里沟厢集。《左传》:成公十六年(前575),“郑子罕伐宋,宋将鉏、乐惧败诸汋陂。退舍于夫渠, 不儆。郑人覆之, 败诸汋陵, 获将鉏、乐惧。宋恃胜也”。古邑名。春秋宋邑。

  • 新昌江

    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琼州府一》: 新昌江 “在儋州 (治今中和镇) 南十里。源出黎峒,流入新英港与伦江合”。

  • 新镇河

    即今四川马边、沐川、犍为县境之马边河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马边厅: “清水溪一名新镇河,源出凉山蛮界,径厅南,折北转东,过沐川司入犍为。”

  • 绥山县

    隋大业十一年 (615) 招慰生僚置,属眉山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峨眉山市东南四十里。《元和志》卷31绥山县: “招慰生僚,立以为县,因山为名。”唐武德元年 (618) 属嘉州,天宝元年 (742) 属犍为

  • 礼贤庄

    即今北京市大兴县(黄村)东南四十二里礼贤镇。相传燕昭王筑黄金台,礼贤下士,四方豪杰慕名而来,礼贤之名即取义于此。清名礼贤庄,为县丞驻所。

  • 白羊山

    ①在今湖北崇阳县东北、通山县西。《舆地纪胜》卷33兴国军:白羊山“在通山新丰里。有白羊每现于山顶则云雨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通山县:白羊山“在县西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兴国州长河之源出于此”。②亦名白石山

  • 陈州卫

    明洪武初置,在今河南淮阳县。辖左、右、中、前、后五千户所。后废。

  • 山北村

    在今河北易县东北。1916年山北村村民为反对袁世凯清丈土地和加捐加税政策,组成山北社。

  • 浓洄镇

    即今四川广安县。一说在今广安县东北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7广安军: “开宝二年以合州浓洄(镇) 置。” 《舆地纪胜》 卷165广安军: “ 《图经》载: 太祖平蜀,以其地图来上,帝指浓洄镇问左右曰: 浓

  • 康郎山

    又名康山。在今江西余干县西北鄱阳湖中。《寰宇记》 卷107饶州余干县: 康郎山 “在县西北八十里鄱阳湖中。云康氏所居。又名抗浪山,谓能抗风涛也”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50饶州府: 康郎山 “国初大兵与陈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