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中州

中州

①地区名。犹言中原。对异域而言指中国,在中国范围内或泛指黄河流域,或专指居《禹贡》九州中间之豫州之域。明、清以来专指河南一省。

②北周明帝初置,治所在新安郡(今河南渑池县东二十五里)。保定五年(565)移治通洛防(今河南新安县)。《隋书·梁睿传》:“出为中州刺史,镇新安,以备齐。”建德六年(577)废。

③唐武德二年(619)置,治所在大宁县(今山西大宁县)。贞观元年(627)废。

④元至元十四年(1277)置,后属建昌路。治所在今四川雷波县西南雷池乡(瓦岗)。辖地相当今四川雷波、金阳、昭觉三县相连地区。二十二年(1285)降为中县。

⑤约在宋代,乌蛮置,治所在今四川雷波县西南。元至元二十二年(1285)降为县。


(1)古地区名。即中土、中原。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,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。晋桓温《平洛表》:“今中州既平,宜时绥定。”广义的中州或指黄河流域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全琮传》:“是时中州士人,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。”或指全中国而言,唐王维《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》诗:“宸亲类河汉,垂象满中州。”参见“中原”。(2)州名。(1)北周保定五年(565年)置,治中州城(今河南新安县)。建德六年(577年)废。(2)唐武德二年(619年)置,治大宁县(今属山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大宁县一带。贞观元年(627年)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余杭郡

    隋大业三年(607)改杭州置,治所在钱唐县(今浙江杭州市)。唐武德初改为杭州。天宝元年(742)复为余杭郡。辖境相当今浙江杭州、海宁、余杭、富阳四市及临安县地。乾元元年(758)复称杭州。隋大业三年(

  • 都龙 (竜) 街

    即今云南马关县东南都龙镇。民国《马关县志》 卷1: 都竜街在县东南六十里。为滇越交通要害。壮语 “都” 为坝子,“竜” 为野芭蕉,意即野芭蕉多的坝子。

  • 黄帝陵

    ①在今陕西子长县西北梁山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 “黄帝崩,葬桥山。” 《封禅书》 载: 汉武帝 “北巡朔方,勒兵十余万。还,祭黄帝冢桥山……上曰: ‘吾闻黄帝不死,今有冢,何也?’ 或对曰: ‘黄帝已

  • 哈拉齐河

    今内蒙古凉城县南弓坝河,流注岱海。《清一统志·察哈尔》: 哈拉齐河 “在 (镶红旗察哈尔) 旗西南七十里。源出镶蓝旗察哈尔界内,东北流入黛哈池”。

  • 云龙赕

    宋大理置,属首府大理地区。治所在今云南云龙县西南四十二里旧州。元改云龙甸军民府。大理置,治今云南省云龙县西南旧州。属大理府。元初改置云龙甸军民府。

  • 孔阳县

    西魏改新丰县置,属上庸郡。治所在今湖北竹溪县东南。《元和志》卷21:“因界内孔阳水为名。”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为上庸县。古县名。西魏废帝二年(553年)改新丰县置,治今湖北省竹溪县东南。“因界内孔

  • 柏枧山

    在今安徽宣州市东南七十里,接宁国县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8宣城县: 柏枧山在 “府东南七十里,与宁国县接境。山之阳,即文脊山也。谿谷邃深,峰崖回曲,飞流界道,跨岫为梁”。《江南通志·山川六》: “昔山

  • 英巨山

    在今江西临川市东。《清一统志 ·抚州府一》: 英巨山 “在临川县东三十五里。荀伯子 《临川记》: 岩内有石人,坐盘石上,体尘秽则兴风,润则致雨,晴则遍体鲜洁,如王莹净”。

  • 胡甲水

    亦名侯甲水、护甲水。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北百里。西北流径祁县南,折而西南流至平遥县西南入汾水。《水经·汾水注》: 侯甲水 “发源祁县胡甲山,……西北径中都县故城南,……又西北入邬陂,而归于汾流矣”。

  • 马村集

    在今江苏沛县西南前马村。《清一统志·徐州府二》:马村集“在沛县西南二十七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