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阳门
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洛阳城东面正东一门。汉称中东门,魏晋改称东阳门。《资治通鉴》:西晋太康元年(东吴孙皓天纪四年,280),孙皓归降,“琅邪王伷遣使送孙皓及其宗族诣洛阳。五月丁亥朔,皓至,与其太子瑾等泥面缚,诣东阳门”,即此。
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。为汉魏洛阳城东面正东一门。三国吴孙皓亡国,被遣至洛阳城,面缚诣于此门。
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洛阳城东面正东一门。汉称中东门,魏晋改称东阳门。《资治通鉴》:西晋太康元年(东吴孙皓天纪四年,280),孙皓归降,“琅邪王伷遣使送孙皓及其宗族诣洛阳。五月丁亥朔,皓至,与其太子瑾等泥面缚,诣东阳门”,即此。
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。为汉魏洛阳城东面正东一门。三国吴孙皓亡国,被遣至洛阳城,面缚诣于此门。
旧名镇安镇。即今湖南汝城县西南八十里文明乡。明、清于此置巡司。
即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东古日古勒台河。《清一统志 · 巴林部》: 野鸡河 “在旗北一百里。蒙古名戈尔戈台。源出葱山,东南流,入黑河”。
又名古筑。宋置,即今安徽黟县西十里西武乡。淳熙《新安志》卷5黟县《镇场》:“西武镇在县西二十里。厢口镇在县西北二十里。县今无西武,只有厢口镇在县内。”
唐武德三年(620)改白鹿县置,属雍州。治所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三十二里石门村。贞观元年(627)废。古县名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改白鹿县置,治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。属雍州。贞观元年(627年)废。
又作敖儿莫儿科河。即今俄罗斯阿穆尔州东北,谢列姆扎河支流敖儿吉贡河。《清一统志·黑龙江》: 鄂尔谟拉库河 “在黑龙江城东北一千八十里。源出东北兴安岭,西南流会西林穆丹河”。
明置,属广州府增城县。在今广东增城市西南东江北岸东洲。清设东洲汛。
一作那错、纳错。清末分格吉得玛族置。驻牧地在今青海杂多县西北扎曲北岸。
①即今浙江临海市东南涌泉、溪口、兰田、梓林诸乡镇交界处之九支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2台州:九盘山“在临海县东南七十五里。以其路萦回九转,故名。绝顶可眺大海”。②又名九盘寺山。在今四川大竹县西。明曹学佺《
即今江西寻乌县东三十里吉潭镇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9:长宁县东有吉潭墟。
清康熙二十四年(1685)建,即今四川德格县东北九十里竹庆乡更达村竹庆寺。为德格土司五大家庙及康区三大红教寺庙之一。“竹青寺”,藏语意为“大园满寺”。原寺1959年被毁, 1984年修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