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三蜀

三蜀

①秦灭蜀国置蜀郡,西汉高帝分蜀郡置广汉郡,武帝又分置犍为郡,本一蜀国,称为三蜀。辖地相当今四川中部,贵州北部赤水河流域及云南金沙江下游以东,会泽以北地区。西晋左思《蜀都赋》:“三蜀之豪,时来时往。”刘逵注: “三蜀,蜀郡、广汉、犍为也。”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“益州以蜀郡、广汉、犍为为三蜀,土地沃美,人士俊乂,一州称望。”

②唐代三蜀指东川、西川及汉川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天复二年(902),王宗涤对王建曰:“三蜀略平,大王听谗,杀功臣可矣。”胡三省注:“东西川及汉川为三蜀。”


秦灭巴、蜀置巴郡、蜀郡。西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分两郡地置广汉郡,武帝建元六年(前135年),分广汉郡南部合夜郎国地置犍为郡。合称三蜀。四川省中部、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、宣威市以北及贵州省西北地区。晋左思《蜀都赋》:“三蜀之豪,时来时往。”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“益州以蜀郡、广汉、犍为为三蜀。土地沃美,人士俊乂,一州称望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景化城

    清乾隆二十八年 (1763) 筑。即今新疆呼图壁县。《清一统志·迪化州》: 景化城 “在呼图壁,周三里。……安西提标右营驻此”。

  • 沙县

    ①隋开皇初改沙村县置,属建州。治所即今福建沙县东古县。《元和志》卷29汀州沙县:“因沙丘以为名。”一说因县境沙溪而得名。明《寰宇通志》卷49延平府《建置沿革》:沙县“以县有沙源也”。并云,沙源“在沙县

  • 富贵城

    唐肃宗时回纥可汗建,在今蒙古国布尔根省色楞格河与额金河会合点北之巴彦泉。突厥文回纥磨延啜可汗碑载: “鸡年 (757),……我让粟特人和唐人在色楞格河建造富贵城。” 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回鹘衙帐 “北

  • 玉壁城

    西魏置,在今山西稷山县西南。《周书·王思政传》:“思政以玉壁地在险要,请筑城。即自营度,移镇之。迁并州刺使,仍镇玉壁。”《元和志》卷12稷山县:玉壁故城“在县南十二里。后魏文帝大统四年,东道行台王思政

  • 哈沙图

    即今内蒙古镶黄旗东南哈夏图村。1916年 《最新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》 兴和道图: 苏尼特右翼旗南有哈沙图。

  • 恶戾坎

    在今四川兴文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0叙州府兴文县 “晏峰” 条: “恶戾坎,在县东南五十里。山高路远,宿草荒塞。故名。万历初,官军击败蛮贼于此。”在今四川省兴文县西南。以山高道险、宿草荒塞出名。明

  • 和平墟

    即今广西藤县西北和平镇。清同治 《梧州府志》 卷2藤县: “和平墟 (在) 四十六都罗龙里。”

  • 义门镇

    明置,属亳州。即今安徽涡阳县西北四十六里义门镇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(1)在山西省保德县北部,西邻陕西省。面积90.95平方千米。人口1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义门,人口850。传北宋治平年间,村民赵宁十世

  • 淮涉水

    在今山东即墨市南。有二源: 一出莲花山,一出石城山。合流西南入胶州湾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即墨县: “东南有堰,贞观十年,令仇源筑,以防淮涉水。”

  • 破虏军

   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 (981) 置,治所在今河北霸州市东五十里信安镇。辖境相当今河北霸州市及文安县地。景德二年 (1005) 改为信安军。北宋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以霸州淤口寨置,治今河北省霸州市东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