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茅山
又名句曲山。即今江苏西南部茅山。《元和志》卷25润州延陵县:“茅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。三茅得道之所,事具《仙经》,不录。”《舆地纪胜》卷7镇江府:三茅山“汉有咸阳三茅来治,故名茅山焉”。《清一统志·镇江府一》:三茅山,“汉景帝时,茅濛曾孙盈,与其弟武威太守固、西河太守衷,得道于此,因名三茅山”。
古山名。即今江苏省金坛市西茅山大茅峰。因汉景帝时,茅盈与其弟固、衷得道于此,故名。
又名句曲山。即今江苏西南部茅山。《元和志》卷25润州延陵县:“茅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。三茅得道之所,事具《仙经》,不录。”《舆地纪胜》卷7镇江府:三茅山“汉有咸阳三茅来治,故名茅山焉”。《清一统志·镇江府一》:三茅山,“汉景帝时,茅濛曾孙盈,与其弟武威太守固、西河太守衷,得道于此,因名三茅山”。
古山名。即今江苏省金坛市西茅山大茅峰。因汉景帝时,茅盈与其弟固、衷得道于此,故名。
在今浙江绍兴县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越州山阴县: “北三十里有越王山堰,贞元元年观察使皇甫政凿山以畜泄水利。”
即今福建闽侯县(甘蔗镇)西北之大穆溪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福州府:大目溪在“府西北五十里。出古田县界,其南为小目溪,出永福县界,皆西北流,注于马渎江”。
又称小关、禁峪口。在今陕西潼关县东,北去旧潼关十里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梁大同三年(537),胡三省注: “小关在潼关之左,唐时谓之禁谷。” 《清一统志·同州府》: 禁峪关 “在潼关厅南十里,即禁山谷
五代晋天福三年 (938) 于旧澶州城置,在今河南清丰县西南。四年 (939) 改为德清军。
唐贞观五年 (631) 置,后属羁縻炎州。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或黑水县境。后废。
即今浙江丽水市北小安溪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处州府: 官桥溪在 “府北十五里。有甘泉、白溪二水流合焉,入于大溪”。
即今浙江余姚市东三十六里三七镇。旧属慈溪县。清雍正《慈溪县志》卷1:三七市在“县(旧治慈城镇)西二十五里”。
即蒙头荡石。在今四川渠县东北七里八濛山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传》:建安二十年(215),魏将张郃入巴,“先主令张飞进兵宕渠,与郃等战于瓦口,破郃等,郃收兵还南郑”。
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十里原乡境内。1935年西北革命根据地置赤淳县治此。
即今江苏沛县东南五段镇。民国《铜山县志》卷10:五段砦在“城西北七十里。咸丰七年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