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三吴

三吴

古地区名。三国吴韦昭著有《三吴郡国志》,其书久佚,所指“三吴”不详。其后说法不一: 《水经注》以吴郡、吴兴、会稽三郡为三吴,相当今江苏太湖以东、以南和浙江绍兴、宁波一带;唐杜佑《通典》、《元和志》以吴郡、吴兴、丹阳三郡为三吴,相当今江苏秦淮河流域和太湖以东、以南及浙江钱塘江以北地区;唐梁载言《十道四蕃志》以吴郡、吴兴、义兴三郡为三吴,相当今太湖周围和浙江钱塘江以北地区。因义兴始置于晋,不应纳入三国时“三吴”之称,故当以《水经注》或《通典》、《元和志》之说较为符合原意。至于宋税安礼《历代地理指掌图》以苏、常、湖三州为三吴;明周祁《名义考》以苏州为东吴、润州为中吴、湖州为西吴,更是后人之附会。


古地区名。三国吴韦昭有《三吴郡国志》,其书久佚,所指“三吴”不详。东晋南朝时所指不一:《水经注·渐江水》指吴郡、吴兴、会稽为三郡,《通典》、《元和郡县志》《太平寰宇记》指吴郡、吴兴、丹阳三郡,《吴郡志》引《郡国志》指吴兴、义兴、吴郡为三郡。《资治通鉴》东晋咸和三年(328年)胡注亦指吴郡、吴兴、义兴三郡。而宋税安礼《历代地理指掌图》以苏、常、湖三州为三吴,明周祁《名义考》以苏州为东吴、润州为中吴、湖州为西吴,为后起之说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毕喇彦山

    又作毕朗吉山、毕兰山、毕勒言山。在今黑龙江省富锦市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吉林一》:毕朗吉山“在宁古塔城东北九百里,混同江南岸。高五里,周七十里”。

  • 召陵县

    西汉置,属汝南郡。治所在今河南郾城县东三十里召陵寨。西晋改为邵陵县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河南省郾城县东。属汝南郡。《三国志·魏志》:黄初六年(225年),“(文帝)行幸召陵,通讨虏渠”。东汉末,黄巾起

  • 琵琶峡

    ①在今四川巫山县西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57夔州: 琵琶峰 “在巫山,对蜀江之南,形如琵琶。此乡妇女皆晓音律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9巫山县: 琵琶峡 “在县治西。夹江两岸相对,亦曰琵琶峰”。②在今青海门源

  • 长径山

    亦作长径山。在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连山县:长径山在“县东九里。中有长径通往来。《夏瑜记》云,山在城东四里,高数百丈,周二十里。脉自州东巾子山来,山势中断,若蜂腰然。有径路

  • 六连山

    在今海南省万宁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5万州:六连山“在州北六十里。山脉接黎母山,六峰突起峻拔,连续起伏三十里。《志》以为州之主山也。中多鹿麋,一名鹿市山。弘治十七年,官军讨鹧鸪啼、龙吟洞诸叛黎,‘贼

  • 挂甲口

    在今山东庆云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3庆云县 “板达营” 条下: 挂甲口,“相传韩信下齐,道出于此”。

  • 绿德山

    在今云南师宗县东南科白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5师宗州: 绿德山“在州东百二十里。孤峰秀削,一名六德山。有六德废驿址”。

  • 永安郡

    ①北魏建义元年(528)置,属晋州。治所在永安县(今山西霍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霍州市及洪洞县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。②北魏永安中改新兴郡置,属肆州。治所在定襄县(今山西定襄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忻

  • 柘溪洞

    在今湖南沅陵县东南九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沅陵县 “七盘岭” 条下: 柘溪洞 “山势连空,悬崖壁立,石穴深邃,池水澄滢”。

  • 满堂围

    在今广东始兴县南隘子镇西南六里满堂村。为客家围楼。清道光十三年 (1833) 动工修建,咸丰十年 (1860) 竣工。历时二十八年。是目前广东省内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客家民居。总体平面近似长方形,有十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