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

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

族类:原指同族,后指同类,同帮。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,指不属于自己同类之人,和自己有着根本的利害冲突。公元前587年,鲁成公出访晋国,由于受到晋景公的慢待,回国后,打算倒向楚国。季孙行父劝阻他说:“不行,晋国虽然无道,但不能背叛。国家广大,臣下和睦,而且靠近我国,诸侯也听他的命令,是不能同他对抗的。周文王的太史官佚说过这样的话,不是我们同族的人,是不能与我们同心的。楚国虽然广大,并非我们的同族,怎么会爱我们呢?”鲁成公听了,才打消了这个念头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成公四年》:“秋,公至自晋,欲求成于楚而叛晋。季文子曰:‘不可。晋虽无道,未可叛也。国大臣睦,而迩于我,诸侯听焉,未可以贰。史佚之志有之曰,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。楚虽大,非吾族也,其肯字我乎?’公乃止。”

【例句】:

房玄龄《晋书·江统传》:“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。戎狄志态,不与华同。”


其他 不是同族的人,和我们不是一条心。原指对异族的疑忌。后也用以指责排斥异己的宗派活动。《左传·成公四年》:“史佚之志有之曰:‘~。楚虽大,非吾族也,其肯字我乎?’公乃止。”杜预注:“字,爱也。”朱自清《爱国诗》:“一是忠于一朝,也就是忠于一姓……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,所谓‘~’。”△多用于关系方面。也作“非我族类”。


【词语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】  成语: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汉语词典: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

猜你喜欢

  • 目无全牛

    《庄子.养生主》:“庖丁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触,肩之所倚,足之所履,膝之所踦,砉然响然,奏刀騞然,莫不中音,合于桑林之舞,乃中经首之会。文惠君曰:‘譆,善哉!技盖至此乎?’庖丁释刀对曰:‘臣之所好者道

  • 黄柑千树

    同“千头木奴”。清盛锦《蜀道写怀》诗:“心折江陵灌园叟,黄柑千树比封侯。”

  • 枕中术

    源见“枕中鸿宝”。指宝藏的秘术。唐于鹄《题服柏先生》诗:“仍闻枕中术,曾授汉 淮王。”【词语枕中术】   汉语大词典:枕中术

  • 剑首炊

    同“剑头炊”。金路铎《汴梁公廨西楼》诗:“蒲宦槐安梦,浮名剑首炊。”【词语剑首炊】   汉语大词典:剑首炊

  • 莫谈公事

    《南史.徐勉传》:“尝与门人夜集,客有虞暠,求詹事五官,勉正色答云:‘今夕止可谈风月,不宜及公事。’故时人服其无私。”南朝梁.徐勉为吏部尚书,重视操守,政绩清廉。一天,他与客夜坐,有人通过私人关系找他

  • 舆薪

    一车的柴,比喻形大易见的东西。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。”【词语舆薪】   汉语大词典:舆薪

  • 别杖

    源见“杖化龙”。指仙人离去。唐李白《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》诗:“别杖留青竹,行歌蹑紫烟。”

  • 取人之长,救己之短

    见“取长补短”。[例]只有有自知之明的人,才能~。

  • 折戴凭

    源见“谈经夺席”。称誉学养识见高妙。清唐孙华《寿座主讲学仇先生二十六韵》:“说《易》排王弼,谈经折戴凭。”

  • 莫愁艇子

    《乐府诗.莫愁乐》:“莫愁在何处?莫愁石城西。艇子打两桨,催送莫愁来。”这首诗是写石城歌女莫愁的爱人正急切地等待莫愁划着小艇到来,愉快地相会。后世诗人常借此事,吟咏抒发爱情的离合悲欢情怀。唐.李商隐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