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霓裳羽衣曲

霓裳羽衣曲

唐代白居易《霓裳羽衣舞歌》中自注:“开元中,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造(霓裳羽衣曲)。”又刘禹锡《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》:“开元天子万事足,惟惜当时光景促。三乡陌上望仙山,归作《霓裳羽衣曲》。”宋代欧阳修、宋祁《新唐书.礼乐志十二》:“河西节度使杨敬恕献《霓裳羽衣曲》十二遍,凡曲终必遽,唯《霓裳羽衣曲》将毕,引声益缓。”宋代王灼《碧鸡漫志》卷三谓此曲“西凉创作,明皇润色,又为易美名。”宋代乐史《杨太真外传》:“上又宴诸王于木兰殿,时木兰花发,皇情不悦。妃醉中舞《霓裳羽衣》一曲,天颜大悦,方知回雪流风,可以回天转地。”“妃曰:《霓裳羽衣》一曲,可掩前古。”

《霓裳羽衣曲》为唐时舞曲名,概西凉杨敬述等造作,唐明皇加工润色而成。后因用为咏李杨恋情之典。唐代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《霓裳羽衣曲》。”唐代杜牧《过华清宫绝句》:“《霓裳》一曲千峰上,舞破中原始下来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太平广记》 卷二十二录《逸史》:“开元中,中秋望夜,时玄宗十宫中玩月。(罗) 公远奏曰:‘陛下莫要至其中看否?’乃取拄杖,向空掷之,化为大桥,其色如银,请玄宗同登。约行数十里,精光夺目,寒色侵人,遂至大城阙。公远曰:‘此月宫也。’见仙女数百,皆素练宽衣,舞于广庭。玄宗问曰:‘此何曲也?’曰:‘霓裳羽衣也。’玄宗密记其声调,遂回,却顾其桥,随步而灭。且召伶官,依其声调作《霓裳羽衣曲》。”唐·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。九重城阙烟尘生,千乘万骑西南行。”

【今译】 唐代开元年间,中秋月夜,玄宗在宫中赏月,方士罗公远问:‘陛下是否愿意到月中游览一番?’只见他取出拐杖向空中掷去,顿时化成一座银色大桥,请玄宗一同登月。行约数十里后,光彩夺目,寒气逼人,来到了月宫。见大庭中几百位仙女,身穿白衣,翩翩起舞。玄宗问:“这是什么曲调?”回答说:“是霓裳羽衣。”玄宗暗自记下乐谱,然后返回,回首看桥,随走桥随在身后消失。玄宗召见乐官,按其声调作下《霓裳羽衣曲》。又唐玄宗专宠杨贵妃,扬贵妃善为《霓裳羽衣》舞。后爆发安史之乱。《长恨歌》中说:“渔阳战鼓震天动地,惊破了《霓裳羽衣曲》。京城宫阙烟尘四起,皇帝的千乘万骑奔向西南去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精美的音乐、舞曲; 或指安史之乱事。

【典形】 惊破霓裳、霓裳、霓裳舞、霓裳舞破、渔阳胡马、渔阳鼙鼓、霓裳曲、霓裳梦断。

【示例】

〔惊破霓裳〕 宋·朱敦儒《鹧鸪天》:“自从惊破霓裳后,楚奏吴歌扇里新。”

〔霓裳〕 宋·刘辰翁《宝鼎现·丁酉元夕》:“便当日亲见霓裳,天上人间梦里。”

〔霓裳舞〕 宋·黄庭坚《调笑·诗曰》:“犹思一曲霓裳舞,散作中原胡马尘。”

〔霓裳舞破〕 明·余怀《水龙吟》:“听鹧鸪啼罢,霓裳舞破,千日酒,真堪醉。”

〔渔阳胡马〕 元·李齐贤 《人月圆》:“小颦中有,渔阳胡马,惊破霓裳。”

〔渔阳鼙鼓〕 清· 曹贞吉 《百字令》:“泥丸封未得,渔阳鼙鼓,响入华清。”


【词语霓裳羽衣曲】   汉语词典:霓裳羽衣曲

猜你喜欢

  • 随时之义大矣哉

    随时:谓顺应时势。 表示顺应时势的重要。语出《易.随》:“大亨贞无咎,而天下随时,随时之义大矣哉!”《文选.干宝〈晋纪.论晋武帝革命〉》:“尧舜内禅,体文德也;汉魏外禅,顺大名也;汤武革命,应天人也

  • 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

    同“一叶蔽目,不见泰山”。毛泽东《论持久战》:“〔他们〕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,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,而自以为是。”见“一叶蔽目,不见泰山”。毛泽东《论持久战》27:“或则拿一时

  • 现身说法

    谓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劝戒别人。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听稗》: “敬亭才出阮家,不肯别投主人,故此现身说法。” ●《楞严经》卷六: “我于彼前,皆现其身,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。” 《景德传灯录·释迦牟尼佛》:

  • 朱陈之睦

    同“朱陈之好”。明唐顺之《贺氏孙杨二妻墓志铭》:“孙 贺皆丹阳巨族,而杨之族亦望于无锡,故二孺人相继归于贺氏,有朱 陈之睦焉。”【词语朱陈之睦】  成语:朱陈之睦汉语大词典:朱陈之睦

  • 一指

    同“一指马”。晋潘岳《秋兴赋》:“闻至人之休风兮,齐天地于一指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.广譬》:“若夫通精元一,合契造化,混盈虚以同条,齐得失于一指者,爱恶未始有所系,穷通不足以滑和。”【词语一指】   汉

  • 莼羹兴

    同“莼鲈引兴”。元王逢《至正丙午三月二十八日自横泖迁居乌泾宋张骥院故居得诗凡六首》之二:“已遂莼羹兴,何烦杞国忧。人生贵行乐,两鬓飒先秋。”

  • 抉目悬门

    《史记.伍子胥列传》载:吴国的太宰嚭受越贿赂,在吴王夫差面前,每进谗言,陷害伍子胥,并且“愿王早图之”。吴王听信谗言,“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,曰:‘子以此死。’”伍子胥在临死前,“乃告其舍人曰:‘必

  • 寿阳额

    源见“梅花妆”。指描梅花装点的额头。宋葛立方《满庭芳.簪梅》词:“君知否,寿阳额上,不似鬓边春。”

  • 射穿七札

    《左传.成公一六年》:“癸巳,潘尫之党,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,彻七札焉,以示王,……”神箭手养由基一箭能射穿七层甲铠。后以“射穿七札之箭”比喻射手技艺高超之典。《太平广记》卷三〇九《蒋琛》:“湘江之孤魂

  • 梅妆点额

    同“梅花点额”。宋 刘应雄《木兰花慢.元夕君侯邀赋》词:“梅妆堪点额,觉残雪、未全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