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隐若敌国

隐若敌国

后汉书.吴汉传》:“汉性强力,每从征伐,帝未安,恒侧足而立(侧足,因担心而不敢正面相向)。诸将见战陈(同阵)不利,或多惶惧,失其常度。汉意气自若,方整厉器械,激扬士吏。帝常遣人观大司马何为,还言方修战攻之具,乃叹曰:‘吴公差强人意,隐若一敌国矣。’”

汉光武帝大将吴汉,性格坚强,极有胆力,即使面临大敌,形势不利,亦能镇定自若,岿然而有筹略在胸。故刘秀夸赞他俨然像一个相当的国家。隐,威重貌。敌,匹敌,同等。敌国,相当于一国。后因比喻对国家极有影响的杰出人物。

北齐.颜之推《颜氏家训.慕贤》:“张延隽之为晋州行台左丞,匡维主将,镇抚疆场,储积器用,爱活黎民,隐若敌国矣。”


主谓 隐,威严的样子;敌国,可以和国家相匹敌。形容人威严、庄重。也指其人对国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。《后汉书·吴汉传》:“汉性强力,每从征伐,帝未安,恒侧足而立。诸将见战陈不利,或多惶惧,失其常度。汉意气自若,方整厉器械,激扬士吏。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,还言方修战攻之具。乃叹曰:‘吴公差强人意,隐若一敌国矣!’李贤注:“隐,威重之貌。言其威重若敌国。”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慕贤》:“(张延隽)匡维主将,镇抚疆场,储积器用,爱活黎民,~矣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威严的将领。也作“隐然敌国”。


【词语隐若敌国】  成语:隐若敌国汉语词典:隐若敌国

猜你喜欢

  • 腰章除道

    腰章:腰上佩带着太守的官印。除道:修整道路,以迎长官。西汉人朱买臣早年寒微贫困,后被汉武帝任命为会稽太守。朱买臣原来曾在会稽太守府看门人那里搭伙吃饭。现在由平民百姓升任太守,他穿上原来的平民服装,怀里

  • 息妫无言

    《左传.庄公十四年》:“楚子如息,以食入享,遂灭息。以息妫(guī息侯夫人)归,生堵敖及成王焉,未言。楚子问之,对曰:‘吾一妇人而事二夫,纵弗能死,其又奚言。’”春秋时,息国为楚国所灭,息侯夫人息妫被

  • 矢在弦上,不得不发

    《太平御览》卷五九七引《魏书》谓:陈琳为袁绍写檄文一篇,辱骂曹操的祖父及父亲。袁绍败,陈琳归附曹操,曹问陈:“君昔为本初檄书,但罪孤而已,何乃上及父祖乎?”陈琳说:“矢在弦上,不得不发。”比喻迫于时势

  • 抵雀捐金

    源见“荆玉抵鹊”。以金掷雀。喻大材小用,不值得。宋李清照《投翰林学士綦崇礼札》:“抵雀捐金,利当安往;将头碎壁,失固可知。”【词语抵雀捐金】  成语:抵雀捐金汉语大词典:抵雀捐金

  • 霓裳

    同“霓裳羽衣曲”。唐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轻拢慢撚抹复挑,初为《霓裳》后《绿腰》。”【词语霓裳】   汉语大词典:霓裳

  • 刖足

    源见“和氏之璧”。喻怀才不遇。唐刘驾《下第后屏居长安书怀寄太原从事》诗:“刖足岂更长,良工隔千里。”【词语刖足】   汉语大词典:刖足

  • 喷有烦言

    纷争辩论多而不息。《左传.定公四年》:“会同难,喷有烦言,莫之治也。”会同:诸侯间的会盟。是说会议时意见不一,众说纷纭,难于决断。喷( ㄗㄜˊ zé 责):议论;争论。【词语喷有烦言】  成语:喷

  • 在镐

    参见:镐饮

  • 玉颓

    同“玉山倾倒”。唐黄滔《二月二日宴中贻同年封先辈渭》诗:“帝尧城里日衔杯,每倚嵇康到玉颓。”【词语玉颓】   汉语大词典:玉颓

  • 寿樗

    源见“樗栎”。老臭椿木。喻老而无用之材。多用为谦词。清 梁章鉅《归田琐记.张孟词贡士》:“华暂芬优钵,材偏耻寿樗。”【词语寿樗】   汉语大词典:寿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