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识旧吏

识旧吏

源见“终军弃?”。谓重又过关。唐杜牧《杜秋娘诗》:“潼关识旧吏,吏发已如丝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不习为吏,视已成事

    习:熟悉。已成事:已经作成的事。 不懂得怎样办理政务的官吏,只要看前人已经办成的事就行了。 意谓总结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,可以增长自己的才干。语出《史记.贾生列传》:“鄙谚曰:‘不习为吏,视已成事。

  • 半路出家

    比喻中途改行。《醒世恒言.十五贯戏言成巧祸》:“有个官人,姓刘名贵,字君荐,祖上原是有根基的人家。到得君荐手中,却是时乖运蹇。先前读书,后来看看不济,却去改业做生意,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。”偏正 比喻

  • 一石几钟

    《汉书.主父偃传》:“使天下飞刍挽粟,起于黄、腄、琅邪负海之郡,转输北河,率三十钟而致一石。”颜师古注:“六斛四斗的钟,计其道路所费,凡用百九十二斛,乃得一石至。”后因以“一石几钟”谓运输漕粮时沿途损

  • 催租败吟兴

    同“催租断句”。清 袁龙《端正好.寿业师爱庐兄五十》套曲:“我与你上下床,话夜灯,只为你催租忽败吟诗兴。”

  • 三十六策,走为上策

    《南齐书.王敬则传》:“是时上疾已笃。敬则仓卒东起,朝廷震惧。东昏侯在东宫,议欲叛,使人上屋望,见征虏亭失火,谓敬则至,急装欲走。有告敬则者,敬则曰:‘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。汝父子唯应急走耳。”后用

  • 燮和之任

    《尚书.顾命》:“燮和天下,用答扬文武之光训。”燮和,调和。孔传:“燮,和也。世和顺,以柔能治之。”旧用“燮和之任”比喻宰相之职,以宰相之职责协调国家上下。后因以“燮和之任”作为协调国务,治理国家之典

  • 象寄

    同“象寄译鞮”。清黄遵宪《寄怀左子兴领事》诗:“头衔南岛蛮夷长,手笔西方象寄书。”【词语象寄】   汉语大词典:象寄

  • 髯鼎升遐

    源见“乘龙出鼎湖”。谓皇帝仙逝。明 吾丘瑞《运甓记.发兵助温》:“尀耐宫车晏驾,不得叨陪顾命之班;髯鼎升遐,未克追随托孤之任。”【词语髯鼎升遐】  成语:髯鼎升遐汉语大词典:髯鼎升遐

  • 螳螂奋臂

    源见“螳臂当车”。比喻勇往直前,奋不顾身,但却不自量力。明徐复祚《投梭记.却说》:“却乃提一旅之师,抗百万之众,何异螳螂奋臂,羊豚鼓鬣。”见“螳臂当车”。唐·黄滔《谢试官启》:“将怜其蚌蛤剖胎,只自回

  • 退徙三舍

    同“退避三舍”。汉王充《论衡.变虚》:“夫三恶言不能使荧惑守心,三善言安能使荧惑退徙三舍?”【词语退徙三舍】  成语:退徙三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