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见“鲲鹏展翅”、“榆枋之见”。比喻志趣不同,各取其乐。唐沈炯《独酌谣》:“龙蠖非不屈,鹏鷃但逍遥。”
源见“驱石驾沧津”。指传说中神助秦始皇在东海上架设石桥。常用以咏桥或咏造桥。明 孙柚《琴心记.誓志题桥》:“相公,你对此桥呵,秦王鞭石奇功立就,勿淹留鹊河填守。”
《左传.僖公二十七年》:“狐偃曰:‘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,若伐曹,卫,楚必救之,则齐、宋免矣。’于是乎搜于被庐,作三军,谋元帅。赵衰曰:‘郤縠可。臣亟闻其言矣,说礼乐而敦诗书。诗书,义之府也;礼乐,德之
《庄子.外物》:“目彻为明,耳彻为聪,鼻彻为颤,口彻为甘,心彻为知,知彻为德。凡道不欲壅,壅则哽,哽而不止则跈,跈则众害生。……室无空虚,则妇姑勃豀;心无天游,则六凿相攘。……”庄子认为眼、耳、鼻、口
源见“瓮里醯鸡”。比喻狭小天地。元张宇《闲述》诗:“何如剖破醯鸡瓮,看取人间大有天。”【词语醯鸡瓮】 汉语大词典:醯鸡瓮
源见“杖化龙”。指仙人离去。唐李白《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》诗:“别杖留青竹,行歌蹑紫烟。”
同“刻烛催诗”。清顾彩《〈桃花扇〉序》:“一时刻烛分笺,叠鼓竞吹,觉浩浩落落,如午夜之联诗。”
源见“十行”。指诏书。宋苏轼《次韵张昌言喜雨》:“遥闻争诵十行诏,无异亲巡六尺舆。”【词语十行诏】 汉语大词典:十行诏
宋苏轼《宝绘堂记》:“譬之烟云之过眼,百鸟之感耳,岂不欣然接之,去而不复念也。”后以“过眼烟云”指曾经过目或经历过而随即消逝的事物、事情。宋王十朋《县学别同舍》诗:“伴人灯火情犹在,过眼烟云事已非。”
源见“投桃报李”。谓朋友间馈赠酬答。北周庾信《将命至邺酬祖王员》诗:“投琼实有慰,报李更无蹊。”【词语报李】 汉语大词典:报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