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虎溪相送

虎溪相送

晋无名氏《莲社高贤传.百二十三人传》:“陆修静吴兴人,早为道士,置馆庐山。时远法师(慧远,一作惠远)居东林,其处流泉匝寺,下入于溪。每送客至此,辄有虎号鸣,因名虎溪。后送客未尝过。独陶渊明与修静至,语道契合,不觉过溪,因相与大笑,世传为《三笑图》。”按,三人相会为后人附会之说,不可信。后用为僧人高士相聚谈论和送别的典故。唐孟浩然《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公》诗:“日暮辞远公,虎溪相送出。”明吴廷翰《怀白云寺僧》诗:“几度南山不得归,虎溪相送迹亦稀。”


【典源】 晋·佚名《莲社高贤传》:“远法师居东林,其处流泉匝寺,下人于溪,每送客过此,辄有虎号鸣,因名虎溪。后送客未尝过。独陶渊明与陆修静至,语道契合,不觉过溪,固相与大笑,世传为三笑图。”

【今译】 晋代高僧慧远 (一作惠远)入庐山,居东林寺修持,人称远公。寺下有股泉水,流入虎溪。据说他送客不过此溪水,如果过了就有虎吼叫。当时陶潜 (字渊明) 住在这里,山南有陆修静也是有道之人,他们来远公处作客,远公送二人,一边走一边谈论,非常投机,不觉走过虎溪,彼此大笑。实则陆修静至庐山时,慧远、陶潜已死二、三十年,三人共会显系后人附会之说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僧人高士相聚谈论或相送。

【典形】 不过虎溪、长隔虎溪、过虎溪、虎溪相送、闻虎啸、远公不出、过溪无虎啸、勿过虎溪、虎溪远。

【示例】

〔不过虎溪〕 唐·王维《能禅师碑》:“禅师子牟之心。敢忘凤阙; 远公之足,不过虎溪。”

〔长隔虎溪〕 宋·范成大《东林寺》:“客尘长隔虎溪水,劫火不侵香谷云。”

〔过虎溪〕 唐 · 李白 《别东林寺僧》:“笑别庐山远,何烦过虎溪。”

〔虎溪相送〕 唐·孟浩然《过龙泉精舍》:“日暝辞远公,虎溪相送出。”

〔闻虎啸〕 清·程先贞《十月初以事至东皋》:“白社归来闻虎啸,黄庭写出换鹅群。”

〔远公不出〕 宋·苏轼《佛日山荣长老方丈》之一:“陶令思归久未成,远公不出但闻名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见智见仁

    同“见仁见智”。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.滦阳消夏录六》:“《易》道广大,无所不包,见智见仁,理原一贯。”见“见仁见智”。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六》:“《易》道广大,无所不包,~,理原一贯。”

  • 泣罪之泽

    汉.刘向《说苑.君道》:“禹出见罪人,下车问而泣之。左右曰:‘夫罪人不顺道,故使然焉,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?’禹曰:‘尧、舜之民,皆以尧、舜之心为心。今寡人为君也,百姓各以其心为心,是以痛之也。’”《

  • 逃之天天

    原为桃之夭夭,指新嫁女子脸色象盛开的桃花一样美丽。后以“桃”、“逃”同音,遂演化为“逃之夭夭”,表示逃跑,今带有诙谐或嘲讽之意。【出典】: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

  • 金管与银笔

    宋.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卷七十一“韩定辞”(一作韩令辞):“马彧诗清秀,然意在试其学问。韩于座酬之曰:‘崇霞台上神仙客,学辨痴龙艺最多。威德好将银笔述,丽词堪与雪儿歌。’座宾靡不钦讶。然亦疑银笔之僻也。

  • 刺虎持鹬

    源见“卞庄子刺虎”、“鹬蚌相持,渔人得利”。喻待机行事,一举两得。清魏源《圣武记》卷六:“臣是以反复于前代以蛮攻蛮之成效,而知刺虎持鹬,功在乘时,固不在勤天之力以求之也。”并列 比喻待机行事,一举两得

  • 酒盆饮

    《晋书.阮籍传》附《阮咸传》:“诸阮皆饮酒,咸至,宗人间共集,不复用杯觞斟酌,以大盆盛酒,圆坐相向,大酌更饮。”晋人阮咸好饮酒,每与同宗诸人聚会饮酒时,阮咸用大盆置酒,围盆畅饮。后遂用为咏痛饮之典。唐

  • 威假虎狐

    源见“狐假虎威”。谓假借权势恐吓别人。清蒲松龄《诈欺官私取财》:“威假虎狐,肆其上下之手;眠同猫鼠,酿为表里之间。”

  • 吐珠

    源见“隋侯之珠”。喻报恩。宋欧阳修《〈归田录〉自序》:“曾不闻吐珠衔环,效蛇雀之报。”【词语吐珠】   汉语大词典:吐珠

  • 十年窗下

    形容科举时代闭门苦读时间之长。金代刘祁《归潜志》卷七:“南渡后疆土狭隘,止河南、陕西,故仕进调官,皆不得遽。入仕或守十余载,号重复累,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。故当时有云:‘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,一举成名

  • 片言酬凿齿

    源见“弥天对”。形容高智而善于对答。五代齐己《寄岘山愿公》诗之一:“片言酬凿齿,半偈伏姚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