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“尺鲤”。《周书.王褒传》:“犹冀苍雁赪鲤,时传尺素;清风朗月,俱寄相思。”【词语尺素】 汉语大词典:尺素
参见“一饭千金”。
同“飞锡”。唐郑谷《次韵和秀上人游南五台》:“振锡传深谷,翻经想旧台。”【词语振锡】 汉语大词典:振锡
同“龙伯钓鳌”。李详《纫秋归自京师过访未值寄此奉问》诗:“嘉客自回龙伯钓,残科已占兔儿年。”
同“菖歜”。昌,通“菖”。唐韩愈《送无本师归范阳》诗:“来寻吾何能?无殊食昌歜。”【词语昌歜】 汉语大词典:昌歜
比喻三人才学相当而成并举之势。清李伯元《南亭笔记》卷十四: “梁(梁鼎芬)身极短而蓄长髯,与康有为、陶森甲可谓鼎足而三矣。” 参见:○三分鼎足见“鼎足三分”。【词语鼎足而三】 成语:鼎足而三汉语大词
汉代司马迁《史记.秦本纪》:“丞相李斯曰:‘……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。非博士官所职,天下敢有藏《诗》、《书》、百家语者,悉诣守、尉杂烧之。……制曰:‘可’。”唐代章碣《焚书坑》诗:“竹帛烟销帝业虚,关
见〔无过乱人之门〕。【词语无过乱门】 成语:无过乱门
源见“鲛人泣珠”。又南朝 梁任昉《述异记》卷上:“南海有龙绡宫,泉先织绡之处。”因以“龙绡”指传说中鲛人所织的丝织品。唐韦应物《鼋头山神女歌》:“阴深灵气静凝美,的砾龙绡杂琼珮。”亦比喻薄如鲛绡之物。
《三国志.魏书.文帝纪》:“初,汉熹平五年,黄龙见谯,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飏:‘此何祥也?’飏曰:‘其国后当有王者兴,不及五十年,亦当复见。天事恒象,此其应也。’内黄殷登默而记之。至四十五年,登尚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