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其为人类服务,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进步思想。荀子认为,大自然有它本身的规律,与其把天看得非常神秘而对它顶礼膜拜,不如把它作为物来加以畜养和控制;与其对它颂扬和顺从,不如驾驭和利用它
同“井蛙”。《东观汉记.马援传》:“子阳井底蛙耳!”明谢谠《四喜记.紫禁明扬》:“浅陋真如井底蛙。”见“井底之蛙”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子阳(公孙述)~耳,而妄自尊大。”【词语井底蛙】 成语:井底
同“杖头钱”。唐罗隐《京口见李侍郎》诗:“还有杖头沽酒物,待寻山寺话逡巡。”
源见“陶潜柳”。借咏隐居生活。宋阮秀实《酹江月.庆王漕六十九》词:“固是守约堂间,鲂斋亭下,要种归来柳。”
同“鲲化”。鹍,通“鲲”。唐李商隐《为荥阳公桂州署防御等官牒.卢韬》:“右件官,族茂燕 台,誉高藩阃,未从鹍化,聊屈鸾栖。”【词语鹍化】 汉语大词典:鹍化
同“叹为观止”。吴伯箫《羽书.阴岛的海盐》:“晒盐的工作却恨无缘过目,不过见了那一眼望不到边的井田似的盐滩,同散布着不下千万堆的晶盐,也够叹观止了。”【词语叹观止】 汉语大词典:叹观止
源见“华胥梦”。指梦里的理想国。宋辛弃疾《菩萨蛮.昼眠秋水》词:“竹床能几尺,上有华胥国。”清赵翼《忽梦镇安旧游》诗:“山多盘古年间树,俗是华胥国里人。”
《汉书.邓通传》:“邓通,蜀郡 南安人也。以濯船为黄头郎。文帝尝梦欲上天,不能,有一黄头郎推上天,顾见其衣尻带后穿。觉而之渐台,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,见邓通,其衣后穿,梦中所见也。召问其名姓,姓邓,名通
源见“吐凤”、“隋侯之珠”。喻巧思妙文。唐罗隐《秋日汴河客舍酬友人》诗:“烦君更枉骚人句,白凤灵蛇满袖中。”
源见“木雁”。喻无才遭祸。宋苏轼《棕笋》诗:“问君何事食木鱼,烹不能鸣固其理。”见“雁默先烹”。宋·苏轼《笋》:“问君何事食木鱼,~固其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