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约定俗成

约定俗成

原意是指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的共同意向而制定,因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。后则泛指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、形式或某种社会习俗。荀卿认为,事物的名称并不是本来就合宜的,而是由人们互相约定一个名称,约定了,用惯了,就认为这一个名称是合宜的,而与约定的名称不同的就认为是不合宜的。什么名称代表什么实物,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的。大家约定用这一名称命名这一实物,用惯了,也就成了它的名字了。名字无好坏之分,只要明白易懂、不易产生误解,就是好名称。

【出典】:

《荀子·正名》:“名无固宜,约之以命。约定俗成谓之宜,异于约则谓之不宜。名无固实,约之以命实,约定俗成谓之实名。名有固善,径易而不拂,谓之善名。”

【例句】:

朱自清《经典常谈·四书第七》:“至于顺序变为《学·庸·论·孟》,那是书贾因为《学庸》篇页不多,合为一本的缘故,通行既久,居然约定俗成了。”


并列 约定,共同议定;俗成,因大家的习惯而自然形成。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某种社会风俗,最初由一些人相约命定,沿用既久,遂为社会公认。语出《荀子·正名》:“名无固宜,约之以命。约定俗成谓之宜,异于约则谓之不宜。”刘心武《京漂女》:“‘京漂’之间有些~的‘漂规’,凡还没出道尚在挣扎中的‘漂哥’‘漂妹’常常互献信息,以备选用,也算是相濡以沫,‘有饭大家吃’,一种人际温情吧。”△多用于社会习俗或事物名称方面。→相沿成习


解释指某种名称或习惯,因广大群众长期习用,为社会所公认而固定下来。

出处荀子·正名》:“名无固宜,约之以命,约定俗成谓之宜,异于约则谓之不宜。”

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,韩非子、李斯皆其学生。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,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长,撰成《荀子》一书,表达了自己在哲学、逻辑、政治、道德等方面的独特见解。在自然观方面,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,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,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;在人性问题上,他提出“性恶论”,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,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;在政治思想上,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,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,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、法治相结合;在认识论上,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,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。

在《荀子·正名》篇中,荀子探讨了确定事物名称的原则。他认为,事物的名称本有好多种叫法,至于哪种最合适,本身并没有什么道理。事物是通过约定的方式为之命名的,大家都承认的,就是合适的。不同于大家的约定,不为大家所承认的,就是不合适的。

近义相沿成习

例句

任何民族的文字,都和语言一样,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,从无到有,从少到多,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,所逐步孕育、选练、发展出来的。


【词语约定俗成】  成语:约定俗成汉语词典:约定俗成

猜你喜欢

  • 宫梅巧样妆

    同“梅花妆”。宋裘万顷《雪中再示元德元龄二弟》诗:“青青窗外几修篁,也学宫梅巧样妆。”

  • 桑海

    同“沧海桑田”。唐杨炯《和辅先入昊天观》:“桑海年应积,桃源路不穷。”明李东阳《和萧封君凤仪遗诗四十韵》:“世运迭推代,昔闻桑海三。”【词语桑海】   汉语大词典:桑海

  • 探赤白丸

    源见“探丸借客”。喻指奸猾不法之举。明王思任《泰州守李公去思碑记》:“盐徒亡命,表里窟宅,通江海冲艋,探赤白丸相呼应。”清谈迁《赠司城章瑞生序》:“长安浩穰,其人杀寰宇而萃之,百业并惊,机巧奸利,尝不

  • 不知来者视之往

    来:未来。往:过去。 不知道未来怎样可以看看过去。 意犹“鉴往以知来”。语出《管子.形势》:“疑今者察之古,不知来者视之往。”汉.董仲舒《春秋繁露.精华》:“古之人有言曰:‘不知来,视诸往。’今《

  • 箕山挂瓢

    源见“许由瓢”。形容隐居傲世。明 王錂《春芜记.访友》:“湖海伴渔樵,任尘埃暗宝刀,枕流漱吾堪老。因此上箕山挂瓢,缑山弄箫,幽怀尽付闲花草。”主谓 相传许由隐居箕山之时,有人把瓢挂在树上,便于饮水。比

  • 猿鹤沙虫

    《艺文类聚》卷九十引晋葛洪《抱朴子》:“周穆王南征,一军尽化,君子为猿为鹤,小人为虫为沙。”今本《抱朴子.释滞》为“山徙社移,三军之众,一朝尽化,君子为鹤,小人成沙”。后以“猿鹤沙虫”喻指阵亡将士或死

  • 鲁伯禽

    《史记.鲁周公世家》:“(周公)于是卒相成王,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。周公戒伯禽曰:‘……子之鲁,慎无以国骄人。’”“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,三年而后报政周公。周公曰:‘何迟也?’伯禽曰:‘变其俗,革其

  • 陆家精饭

    《晋书.陆纳传》:“谢安尝欲诣纳,而纳殊无供办。其兄子俶不敢问之,乃密为之具。安既至,纳所设唯茶果而已。俶遂陈盛馔,珍羞毕具。客罢,纳大怒曰:‘汝不能光益父叔,乃复秽我素业邪!’于是杖之四十。”晋陆纳

  • 必敬必戒

    一定要恭敬,一定要警惕。 古用作诫人谨慎从事之辞。语出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:“女子之嫁也,母命之,往送之门,戒之曰:‘往之女家,必敬必戒,无违夫子!’”《宋史.吴潜传》:“以暗室屋漏为尊严之区,而必敬

  • 楚猴

    源见“沐猴而冠”。对项羽的戏称。金萧贡《楚歌》:“只贪衣绣荣楚猴,岂识金刀得秦鹿。”【词语楚猴】   汉语大词典:楚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