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素面朝天

素面朝天

宋.乐史《杨太真外传》:“虢国(夫人)不施妆粉,自衒美艳,常素面朝天。当时杜甫有诗云:虢国夫人承主恩,平明上马入宫门,却嫌脂粉涴颜色,淡扫蛾眉朝至尊’。”天:天子、君主。“素面朝天”谓妇女不施脂粉,朝见帝王。


偏正 素,指不施脂粉。天,指帝王。谓妇女不施脂粉朝见帝王。宋·乐史《杨太真外传》:“虢国(夫人)不施妆粉,自衒美艳,常~。”△多用于描述妇人不施脂粉之状。↔浓装淡抹 涂脂抹粉


【旧义】 指女子不施脂粉去觐见天子。天: 天子,指皇帝。

【新义一】 今多借指女子的本色,不化妆打扮时真实的本来面貌。

【例】 ① 嘿嘿,不瞒你说,我一直不懂得化妆。……别人只要说,你好像不化妆……我便不客气地拦腰夺下: 素面朝天呵。(江南时报2004.6.1雪呆子《素面朝天(泡网江湖 )》)

② 美女不需要浓妆艳抹,素面朝天也是一种勇气。(新女报2006.4.2《素面朝天——我所思也》)

③ 历史这个“美人”,她最终还是会说出真心话,因为“美人”也要卸妆,素面朝天。素面朝天的往往不再是美女。(天涯社区2009.10.22《[近代风云]素面朝天的历史——抗战这个“美人”》)

④ 美国护肤品牌圣艾芙调查2000名英国成年人后发现,近五分之一男性调查对象希望自己的伴侣弃浓妆为淡妆;另有一成男性调查对象表示,更喜欢女性素面朝天,不使用任何化妆品。(新华网2010.1.8《调查发现10%男性更喜欢素面朝天的女性》)

⑤ 如梦一场,当明星素面朝天,卸下妆容,我们忍不住被雷到的事实,判若两人。(搜狐女人2010.6.10《众女星素面朝天判若两人惨不忍睹》)

⑥ 素面朝天。我在白纸上郑重写下这个题目。夫走过来说,你要将一碗白皮面,对着天空吗?我说有一位虢国夫人,就是杨贵妃的姐姐,她自恃美丽,见了唐明皇也不化妆,所以叫……夫笑了,说,我知道。可是你并不美丽。是的,我不美丽。但素面朝天并不是美丽女人的专利,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。(优米网2011.1.13毕淑敏《素面朝天》)

⑦ 众女星素面朝天暴露真实肤质(网易女人2011.4.28标题)

⑧ 据我十分有限的阅读,觉得现在“高雅派”的文章似乎在减少,“质朴派”的在走红,正如浓妆艳抹的女士少了,更多的妇女走向淡妆或素面朝天一样。也许是人们的偏好变了,也许是现代社会节奏太快,没有装饰的时间了。(东方早报·上海书评2012.5.13梁小民《我读散文》)

【新义二】 有时也借喻低调不张扬或简朴不奢华的行为方式,或尚处于打拼的起步阶段,物质条件都还比较欠缺的状况等。

【例】 ① 不提卫冕,不喊口号,马刺队素面朝天,一切由零开始。(体坛周报2003.10.29)

② 小作者以不加修饰的文字真切地表达了“妈妈回来了”这一生活片断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喜悦,以及曾经有过的感伤和思念。文章纯真、童趣、素面朝天,深深地打动了评委。(温州日报2006.12.6《好作文 从素面朝天谈起》)

③ 其实说白了只要努力工作,那些东西慢慢都会有的。也许她们进公司的时候也是素面朝天的,经过多年打拼才有了现在的物质条件。(新闻晚报2011.7.9《请管理好自己的“虚荣心”》)

④ 从前的光瓶酒,也叫简装酒,无一例外都是低档酒。而东方明珠的定位则是中高档。同样的产品,同样的品质,一个有着“华丽的外衣”,一个则“素面朝天”毫无掩饰。尽管有“里子”,却没有了“面子”。(经济日报2012.5.14《包装素面朝天 销售芝麻开花》)

⑤ 即便教辅材料有一定的存在理由,也应该“素面朝天”,使用廉价纸张简易印刷和装订。……可以说,教辅材料竞相奢华这股歪风,已经到了非刹不可的地步。(北京晨报2012.6.6娄献忠《教辅就该素面朝天》)

【辨说】 “素面朝天”原特指杨贵妃之姊虢国夫人,典出宋·乐史《杨太真外传》:“封大姨为韩国夫人,三姨为虢国夫人,八姨为秦国夫人。同日拜命,皆月给钱十万,为脂粉之资。然虢国不施粧粉,自炫美艳,常素面朝天。当时杜甫有诗云:‘虢国夫人承主恩,平明上马入宫门,却嫌脂粉涴颜色,淡扫蛾眉朝至尊。’”近来新义的用法,“朝天”的意思已经淡出或转义了。

【结构分析】 动词性偏正结构。


【词语素面朝天】  成语:素面朝天汉语词典:素面朝天

猜你喜欢

  • 萁燃

    同“萁豆相煎”。清 黄鷟来《寄怀吕大风》诗之六:“屐虽齿折诚何碍,吟到萁燃未免猜。”

  • 揭竿

    同“揭竿而起”。《旧唐书.柳璨传论》:“李氏之失驭也……狐鸣鸱啸,瓦解土崩。带河砺岳之门,寂无琨 逖;奋挺揭竿之类,唯效敦 玄。”【词语揭竿】   汉语大词典:揭竿

  • 晏御扬扬

    《晏子春秋.内篇杂上第二十五》:“晏子为齐相,出。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。其夫为相御,拥大盖,策驷马,意气扬扬,甚自得也。既而归,其妻请去。夫问其故,妻曰:‘晏子长不满六尺,相齐国,名显诸侯,今者,妾观其

  • 休征选

    《晋书.王祥传》:“王祥字休征,琅邪临沂人。”“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,祥年垂耳顺,固辞不受。览劝之,为具车牛,祥乃应召,虔委以州事。于是寇盗充斥,祥率励兵士,频讨破之。州界清静,政化大行。”晋人王祥字

  • 遭薏苡

    源见“薏苡明珠”。谓遭受毁谤。宋苏轼《次韵和王巩六首》之五:“巧语屡曾遭薏苡,廋词聊复托芎䓖。”宋孙觌《到象州寓行衙太守陈容德携酒见过》诗:“未省谗言遭薏苡,直将空腹傲槟榔。”

  • 衣衾藏李固

    《后汉书.李固传》:“冀乃……露固尸于四衢,令有敢临者加其罪。固弟子汝南郭亮,年始成童……诣阙上书,乞收固尸。不许,因往临哭,陈辞于前,遂守丧不去。……南阳人董班亦往哭固,而殉尸不肯去。太后怜之,乃听

  • 马首欲东

    《左传.襄公十四年》:“栾黡曰:‘晋国之命,未是有也。余马首欲东。’乃归。”杨伯峻注:“秦兵在西,东则归矣。”后以“予首欲东”指东归或返回。《西湖二集.洒雪堂巧结良缘》:“今马首欲东,无可相赆,手制粗

  • 焦头烂额

    源见“曲突徙薪”。又汉桓谭《新论.见徵》:“智者讥之云:‘教人曲突远薪,固无恩泽;焦头烂额,反为上客。’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。”原形容因救火烧伤严重。后多以比喻受到沉重打击或处境险恶,以致狼狈不堪的情状

  • 爆竹声中一岁除

    爆竹:古时用火烧竹,毕剥发声,以为能驱除鬼魅,世称“爆竹”。宋代开始以卷纸裹火药燃爆发声,亦称“爆竹。”多于节日或喜庆日燃放。民间旧俗,在农历除夕,家家尤喜燃放鞭炮。 在爆竹声中辞去了旧岁。语出宋.

  • 桴可浮

    同“桴入海”。明杨慎《七犯玲珑.顾箬溪》词:“风堪御,桴可浮,函关紫气度青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