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相如睨柱

相如睨柱

睨(nì泥):斜着眼睛看。此典指蔺(lìn躏)相如斜眼看着柱子,准备将自己的人头与玉璧一起在殿柱上撞个粉碎!后以此典比喻大义凛然,不畏强权的气概。当蔺相如献上玉璧,秦昭王没有给赵国城池来作交换之意,就机智地说玉璧有小斑点,秦昭王把玉璧给他。蔺相如捧着玉璧,气愤得头发直竖,冲顶起了帽子,对秦昭王说:“大王想得到这块玉璧,派人送信给赵惠文王。赵惠文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,都说‘秦国贪婪,依仗它国力强大,想用一句空话就把玉璧要过去,交换给我们的城池恐怕得不到’。大家商议不想把玉璧给秦国。我认为老百姓之间交往,还不肯互相欺骗,何况堂堂大国呢!而且因为一块玉璧缘故,惹得强大秦国不高兴,这是不应当的。于是赵惠文王就斋戒五天,让我捧着玉璧,他在朝堂上叩拜,送出国书。为什么这样做呢?是尊重大国的威望,表示敬意哩。今天,我来到贵国,大王在一般宫殿里接见我,态度傲慢,不讲究礼节;得到玉璧以后,递给妃嫔观看,有意耍笑捉弄我。我看大王没有诚意将城池交换给赵国,所以我又把玉璧收回来。大王一定要逼迫我,今天,我的人头与宝玉将一起在殿柱上撞个粉碎!”蔺相如紧握玉璧,斜看殿柱,要向殿柱撞去。秦昭王恐怕蔺相如真的撞碎,连忙道歉,不敢强夺,并表示斋戒五天,再正式交割,让蔺相如在宾馆住下。蔺相如考虑秦昭王仍会恃强要去玉璧,违背诺言不交换给予赵国城池,便让他的随从改换衣服,带着玉璧完整无缺地返回赵国。”此典又作“睨楹”、“睨柱”、“回赵璧”、“先生令赵重”、“赵璧全”、“睨柱吞嬴”、“头碎柱”、“相如璧”、“抱璧还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81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2440页:“谓秦王曰:‘大王欲得璧,使人发书至赵王,赵王悉召群臣议,皆曰秦贪,负(依仗)其强,以空言求璧,偿城恐不可得。议不欲予秦璧。臣以为布衣(古代平民穿麻布、葛布,因此称平民为“布衣”)之交尚不相欺,况大国乎!且以一璧之故逆(触犯)强秦之欢,不可。于是赵王乃斋戒(沐浴、更衣、独宿、戒酒、戒荤等,表示虔诚和重视)五日,使臣奉璧,拜送书(国书)于庭(通“廷”,国君听政之朝堂),何者?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。今臣至,大王见臣列观(guàn贯,一般宫殿),礼节甚倨(jù据,傲慢)、得璧,传之美人,以戏弄臣。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,故臣复取璧。大王必欲急臣,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!’相如持其璧睨柱,欲以击柱。”

【例句】:

晋·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想赵使之抱璧,浏睨楹以抗愤。” 北周·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荆璧睨柱,受连城而见欺;载书横阶,捧珠盘而不定。” 庾信《拟连珠》:“是以曹刿登坛,汶阳之田遽反;相如睨柱,连城之璧更还。” 宋·张元干《挽李文然明再次前韵》:“睨柱倘能回赵璧,思鲈安用过吴侬?” 宋·范成大《送洪内翰使虏》:“正倚先生令赵重,宁容骄子诧胡强。” 范成大《复以蟾砚归龚养正》:“郑环信美非吾宝,赵璧犹全任汝归。” 宋·文天祥《大江东去·驿中言别友人》:“睨柱吞嬴,回旗走懿,千古冲冠发。” 金·元好问《四哀诗·王仲泽》:“壮志相如头碎柱,赤心嵇绍血沾衣。” 元·王逢《秋感六首》之三:“连城不换相如璧,百结何妨子夏衣。” 清·王夫之《读指南集》:“绛节生须抱璧还,降笺谁捧尺封闲?”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赵惠文王时,得楚和氏璧。秦昭王闻之,使人遗 (wei) 赵王书,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…… (赵) 求人可使报秦者,未得。宦者令缪贤曰:‘臣舍人蔺相如可使。’……于是王召见,问蔺相如曰:‘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’相如曰:‘秦强而赵弱,不可不许。’……王曰:‘谁可使者?’相如曰:‘王必无人,臣愿奉璧往使。城入赵而璧留秦;城不入,臣请完璧归赵。’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。……相如奉璧奏秦王。秦王大喜,传以示美人及左右,左右皆呼万岁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,及前曰:‘璧有瑕,请指示王。’王授璧,相如因持璧却立,倚柱,怒发上冲冠,谓秦王曰:‘……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,故臣复取璧。大王必欲急臣,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!’相如持其璧睨(ni) 柱,欲以击柱。……秦王度之,终不可强夺,遂许斋五日,舍相如广成传。相如度秦王虽斋,决负约不偿城,乃使其从者衣褐,怀其璧,从径道亡,归璧于赵。”

【今译】 战国时,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地有名的和氏璧。秦昭王闻知,给赵王写信,想以十五座城来换璧。赵国商议未定,要找一个能出使秦国的人,也找不到。宦者令缪贤说:“我有个门客蔺相如可以去。’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,问他:“秦王要以十五城换我的璧,可以吗?”相如说:“秦强赵弱,不能不给!”赵王问:“谁可去出使?”相如说:“如果大王真没人的话,我愿意去。城归赵国就将璧留下,如城不给,我将璧原封不动地带回。”赵王即派蔺相如捧璧西入秦国。至秦后,相如将璧献给秦王。秦王大喜,交给侍姬及臣子们传看,大家都欢呼万岁。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,就说:“璧上有疵点,让我给您指出来。”秦王将璧交给相如,相如拿着璧退后,倚着殿柱,盛怒使头发都竖了起来。对秦王说:“我来后见到的种种迹象,表明您没诚意将城交给赵国,所以我将璧要回。大王如果逼迫我,我的头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!”说着斜眼看着柱子,准备要撞。秦王恐怕他真的撞,连忙道歉,不敢强夺,并表示斋戒五天,再正式交割,让相如在宾馆住下。相如考虑秦王尽管斋戒,一定仍会负约不给赵城,便让其随从改换衣服,带着璧从小道返回赵国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现大义凛然、不惧强权的气慨; 或用以表示事物完好归还。

【典形】 抱璧还、冲冠发、回赵璧、睨楹、睨柱、睨柱吞嬴、怒发冲冠、头碎柱、完璧全归,先生令赵重、相如璧、相如睨柱、赵璧全、指图睨柱、全赵璧、能回赵璧、入贡全璧、璧终全、酬赵璧、秦璧归、回赵璧、头碎璧。

【示例】

〔抱璧还〕 清·王夫之 《读指南集》:“绛节生须抱璧还,降笺谁捧尺封闲?”

〔冲冠发〕 明·吴易《满江红》:“到而今,薪胆向谁论,冲冠发。”

〔回赵璧〕 宋·张元干《挽李文然明再次前韵》:“睨柱倘能回赵璧,思鲈安用过吴侬?”

〔睨楹〕 晋·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想赵使之抱璧,浏睨楹以抗愤。”

〔睨柱〕 北周·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荆璧睨柱,受连城而见欺; 载书横阶,捧珠盘而不定。”

〔睨柱吞嬴〕 宋·文天祥《大江东去·驿中言别友人》:“睨柱吞嬴,回旗走懿,千古冲冠发。”

〔怒发冲冠〕 宋·岳飞《满江红》:“怒发冲冠,凭栏处,潇潇雨歇。”

〔头碎柱〕 金·元好问《四哀诗·王仲泽》:“壮志相如头碎柱,赤心嵇绍血沾衣。”

〔完璧全归〕 清·黄景仁《送客甫归里》:“脱囊生赠吴三尺,完璧全归赵百城。”

〔先生令赵重〕 宋·范成大《送洪内翰使虏》:“正倚先生令赵重,宁容骄子诧胡强。”

〔相如璧〕 元·王逢《秋感六首》之三:“连城不换相如璧,百结何妨子夏衣。”

〔相如睨柱〕 北周·庾信《拟连珠》:“是以曹刿登坛,汶阳之田遽反;相如睨柱,连城之璧更还。”

〔赵璧全〕 宋·范成大《复以蟾砚归龚养正》:“郑环信美非吾宝,赵璧犹全任汝归。”

〔指图睨柱〕 宋·苏轼《张近几仲有龙尾子砚》:“君不见秦赵城易璧,指图睨柱相矜夸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天丧斯文

    《论语.子罕》:“子畏于匡,曰:‘文王既没,文不在兹乎?天之将丧斯文也,后死者,不得与于斯文也;天之未丧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’”后遂以“天丧斯文”为感叹文士命蹇的典实。唐张贲《酬袭美先见寄倒来韵》:

  • 观往知来

    考察既往的历史而能推知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。《列子.说符》:“圣人见出以知入,观往以知来,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。”连动 认真研究、考查历史,就能推知未来。语出《列子·说符》:“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,观往以知

  • 驯桑雉

    同“驯雉”。唐罗隐《寄前户部陆郎中》诗:“出驯桑雉入朝簪,萧洒清明映士林。”

  • 种玉

    晋.干宝《搜神记》卷十一:“杨公伯雍汲水作义浆于坂头(义浆,不取报酬的汤水饮料;坂头,山坡上),行者皆饮之。三年,有一人就饮,以一斗石子与之,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,云:‘玉当生其中。’杨公未娶,又语

  • 相依为命

    互相依靠,谁也离不开淮。晋代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臣无祖母,无以至今日;祖母无臣,无以终余年。母孙二人,更相为命”。偏正 互相依靠着过日子,有如生命谁也离不开谁。语本晋·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臣无祖母,无以至

  • 千金市骨

    原谓以重金购买名马之骨,比喻为求得贤才而不惜代价。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复国以后,为了报仇雪耻,他向燕国旧臣郭隗请教招纳贤士的方法。郭隗回答道,如果对人才非常虚心,象学生对待先生一样,那就会有比自己才能

  • 灭此朝食

    常用于形容斗志坚决,但略含计划不周之意。公元前589年,齐国先后攻打鲁、卫。鲁、卫求救于晋。晋以大将郤克率领诸侯联军向东进攻并在鞌(今山东济南市)与齐国进行了一场激战。由于齐国连胜鲁、卫,齐国国君齐顷

  • 将兵善多多

    同“韩信将兵,多多益善”。清赵翼《奉命赴滇从军征缅甸》诗:“为政已应书下下,将兵敢说善多多。”

  • 股掌之上

    《国语.关语》:“申胥谏曰:‘……大夫神勇而善谋,将还玩吾国于股掌之上,以得其志。’”股,大腿;掌,手掌。比喻完全能够控制住形势,把事物掌握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。明.周楫《西湖二集》卷八:“今有意济世

  • 万绪千端

    见“千端万绪”。【词语万绪千端】  成语:万绪千端汉语大词典:万绪千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