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目不识丁

目不识丁

同“不识一丁”。清昭梿啸亭杂录.苏昌》:“其子富纲为滇督几二十年……目不识丁,凡有文稿,皆倩吏胥讲释,合省传为笑柄。”


主谓 丁,泛指简单的字。形容一个字也不识。语本《旧唐书·张弘靖传》:“今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力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”[例]他老伴~,报纸也没法看。△贬义。多用于描写人的文化水平。→不识一丁 胸无点墨 一无所知 ↔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居安资深。也作“眼不识丁”、“目不识字”。


俗话说 “扁担倒下来不认得是个 ‘一’字”,也就是说一个字也不认识谓之 “目不识丁”。从字面看,真不知其所以: “丁”与“字”有什么关系呢?

原来,在篆文中,“丁”() 与 “个”() 形近,此语说的是“一个字也不认识 ( 不识一个) ”,因形近而误说成了 “不识一丁”。《旧唐书·张弘靖传》: “今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力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”意思是说,现在天下太平了,你们习武射箭 ( 虽然力气很大,有什么用呢?) ,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去识一个字啊!

或曰: “丁字简单,故云 ‘不识一丁’。”这当然只是臆说而已,“一”字不更简单吗? 为什么不说成 “不识一一”或 “目不识一”呢? “丁”与 “个”的语义当然是相去甚远的。 《说文·丁部》:“丁,夏时万物皆丁实。”段注: “丁实,小徐本作 ‘丁壮成实’。《律书》曰: ‘丁者,言万物之丁壮也。’”《说文·竹部》: “箇,竹枚也。……,箇或作个,半竹也。”段注: “并则为竹,单则为个。竹字象林立之形,一茎则一个也。《史记》 ‘木千章,竹万个’正义引 《释名》: ‘竹曰个,木曰枚。’”由此知 “”为 “箇”之或体,意为 “半竹”,楷书写作 “个”。

“丁”与 “个”系形近致误,至此已明。由于语言是约定俗成的,当然不会把 “目不识丁”或 “不识一丁”改成 “目不识个”或“不识一个”了。


【词语目不识丁】  成语:目不识丁汉语词典:目不识丁

猜你喜欢

  • 木奴千树

    同“千头木奴”。元 赵孟?《次韵庞夷简礼部》:“玉友一尊为老伴,木奴千树当侯封。”

  • 宝剑悬

    源见“季札挂剑”。指哀悼亡友。唐卢照邻《哭明堂裴主簿》诗:“遽痛兰襟断,徒令宝剑悬。”【词语宝剑悬】   汉语大词典:宝剑悬

  • 衣香鬓影

    北周庚信《春赋》:“屋里衣香不如花。”唐代李贺《咏怀》诗:“弹琴看文君,春风吹鬓影。”衣香、鬓影:借指妇女,后连用作形容妇女仪态之辞。并列 妇女衣服上的香气与头上的发影。“衣香”、“鬓影”都借指妇女。

  • 蛇雀之报

    源见“隋侯之珠”、“黄雀报”。谓知恩图报。宋欧阳修《〈归田录〉序》:“曾不闻吐珠衔环,效蛇雀之报。”偏正 大蛇衔明珠、黄雀衔白玉环报恩。据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汉·高诱注: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,以药封之

  • 贾生叹鵩

    鵩(fú服):古书上记载的一种鸟,像猫头鹰,古人以为是不祥之鸟。此典指贾谊见鵩鸟飞入坐旁,认为是不祥之兆而伤叹。后以此典比喻对命运、人事忧伤慨叹。贾谊(前200年——前168年),洛阳(今河南洛阳东)

  • 梦尸得官

    《世说新语.文学》:“人有问殷中军: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,将得财而梦矢秽。殷曰:官本是臭腐,所以将得而梦棺尸;财本是冀土,所以将得而梦秽污。”古人迷信,以为梦尸是得官的预兆,梦秽是得财的预兆。殷(浩)的

  • 向笛悲

    源见“山阳笛”。表示悼念故友,追思往事之情。林景行《重过鬯春堂感旧》诗:“写忧只剩黄垆在,感旧难任向笛悲。”

  • 星车

    同“星使”。清赵执信《赠李生》诗:“待我乘星车,请子理烟棹。”【词语星车】   汉语大词典:星车

  • 避三舍

    同“退避三舍”。宋王十朋《除馆职谢宰相启》:“某性资愚钝,术业空疏。避三舍于广场,屡闻笔砚;终一星于太学,始脱齑盐。”元姚燧《赵温甫自汴托人求诗》诗:“定将有余易所无,莫畏先声避三舍。”【词语避三舍】

  • 题字

    源见“吕安题凤”。喻指造访不遇。宋刘克庄《水龙吟》词:“柴门草户,阙人守舍,任伊题字。”【词语题字】   汉语大词典:题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