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盛气凌人

盛气凌人

形容以骄横的气焰对待他人。公元前266年,赵惠文王死,赵孝成王即位。因为年轻,由其母赵太后主持政事。这时,秦国乘赵国之危,发兵攻赵。赵国被迫向齐国求救。齐国提出,必须以赵太后的幼子长安君作为人质,齐国才肯出兵。赵太后不肯,大臣纷纷进谏。赵太后公开对臣下宣称,有再在我面前提出让长安君作人质的,我这个老婆子一定要往他脸上吐唾沫,把他轰出去。这时,一名名叫触龙的官员要见太后,太后正在火头上,便气呼呼地让他进来。开始时触龙并不提让长安君为质之语,而是叙长道短,待其平静下来后,才提出爱护子女,应当为其计深远。一席话,说得赵太后口服心服,立刻下令让长安君到齐国为质,从而换得齐国出兵救赵,挽救了赵国。

【出典】:

战国策·赵策》四《赵太后新用事》:“赵太后新用事,秦急攻之。赵氏求救于齐。齐曰:‘必以长安君为质,兵乃出。’太后不肯,大臣强谏。太后明谓左右:‘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,老妇必唾其面。’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。太后盛气而揖之。”

【例句】:

南宋·朱熹《朱子全书·学五·教人》:“凡事谦恭,不得尚气凌人,自取耻辱。” 清·曾国藩《家书》:“今日我以盛气凌人,预想他日人亦以盛气凌我。”


主谓 凌,欺负。以骄横的气势欺负人;以威严的气势压人。王任重《来一个打鬼运动》:“~不对,但必须盛气凌鬼。”△贬义。用于人品方面。→咄咄逼人↔虚己受人 虚怀若谷。 也作“盛气临人”。


【词语盛气凌人】  成语:盛气凌人汉语词典:盛气凌人

猜你喜欢

  • 东床娇客

    同“东床佳婿”。元李好古《张生煮海》三折:“东海龙神差老僧来做媒,招你为东床娇客。”见“东床快婿”。【词语东床娇客】  成语:东床娇客汉语大词典:东床娇客

  • 庾敳堕帻

    《晋书.庾峻传》附《庾敳传》:“敳(音ái峻子)有重名,为晋绅所推,而聚敛积实,谈者讥之。……时刘舆见任于越(司马越),人士多为所构,惟敳纵心事外,无迹可间。后以其性俭家富,说越令就换钱千万,冀有所吝

  • 眼空四海

    源见“目无馀子”。形容狂妄自大。明李贽《答耿司寇书》:“渠眼空四海,而肯随人脚跟走乎?”主谓 形容自高自大,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。明·李贽《答耿司寇书》:“渠~,而又肯随人脚跟走乎?”《糊涂世界》卷10

  • 安期瓜枣

    同“安期枣”。宋刘克庄《水龙吟.癸丑生日时再得明道祠》词:“不茹园公芝草,不曾餐、安期瓜枣。”

  • 缑山仙子

    同“缑岭登仙子”。宋苏轼《鹊桥仙.七夕》词:“缑山仙子,高情云渺,不学痴牛呆女。”

  • 四方以无侮

    意谓四方诸侯都不敢欺侮周王室。 旧时形容中央王朝声威远被,四海宾服。语出《诗.大雅.皇矣》:“是类是福,是致是附,四方以无侮。”宋.王安石《诗义序》:“伏惟皇帝陛下,内德纯茂,则神罔时恫;外行恂达,

  • 狷者有所不为

    狷( ㄐㄩㄢˋ juàn ):与“狂”相对,拘谨。 拘谨的人有些事是不肯干的。语出《论语.子路》:“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也。”汉.应劭《风俗通义.愆礼》:“孔子疾时贪昧,退思狂狷,狷者有所不为,

  • 西风落帽

    同“西风吹帽”。清翁同龢《乙酉三月当途人于龙山麓得古墓》诗:“纷纷傅会不须论,冷笑西风落帽痕。”

  • 楼上元龙

    源见“元龙高卧”。形容意气豪迈之士。金元好问《寄希颜二首》诗:“粗疏潦倒今如此,楼上元龙莫笑人。”

  • 倡园花

    南朝陈后主《折杨柳》诗:“杨柳动春情,倡园妾屡惊。”隋江总和诗:“万里音尘绝,千条杨柳结。不悟倡园花,遥同天岭雪……共此依依情,无奈年年别。”后遂以称柳絮为“倡园花”,以杨柳枝为“倡条”,并喻妓女。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