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王后卢前

王后卢前

五代后晋.刘昫等《旧唐书.杨炯传》:“炯与王勃、卢照邻、骆宾王以文词齐名,海内称为王杨卢骆,亦号为‘四杰’。炯闻之,谓人曰:‘吾愧在卢前,耻居王后。’当时议者,亦以为然。”

初唐“四杰”中,杨炯对王杨卢骆的排列次序表示不满,他认为“愧在卢前,耻居王后。”后因以“王后卢前”、“前后王卢”称名次不相上下,以“耻居王后”谓耻居人后。

金.元好问《赠王仙翁道成》诗:“燕南赵比留诗卷,王后卢前尽故人。”又《别康显之》诗:“谁谓华高吾岂敢,耻居王后子当然。”


并列 指诗文齐名。语本《旧唐书·文苑传上·杨炯》:“炯与王勃、卢照邻、骆宾王以文词齐名,海内称为王、杨、卢、骆,亦号为‘四杰’。炯闻之,谓人曰:‘吾愧在卢前,耻居王后。’当时议者,亦以为然。”金·元好问《别覃怀幕府诸君》诗之一:“~旧往还,江东渭北此追攀。”△用于诗文齐名。→王杨卢骆


【典源】 唐·张鷟《朝野佥载》卷六:“ (卢照邻) 后为益州新都县尉,秩满,婆娑于蜀中,放旷诗酒,故世称‘王杨卢骆’。照邻闻之曰:‘喜居王后,耻在骆前。’”《旧唐书·文苑传·杨炯传》:“炯与王勃,卢照邻、骆宾王以文词齐名,海内称为‘王杨卢骆’,亦号为‘四杰’。炯闻之,谓人曰:‘吾愧在卢前,耻居王后。’当时议者,亦以为然。”

【今译】 初唐时,王勃、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都以诗文著名,称为“王杨卢骆”,也号为“四杰”。杨炯听到后,对人说:“我愧在卢前,耻居王后。”另卢照邻也说过:“喜居王后,耻在骆前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称文人齐名,或借指在某人的前后。

【典形】 耻居王后、卢后王前、卢前、王后卢前。

【示例】

〔耻居王后〕 金·元好问 《别康显之》:“谁谓华高吾岂敢,耻居王后子当然。”

〔卢后王前〕 清·杨潮观《开金榜朱衣点头》:“排比着卢后王前,请看汝南月旦。”

〔卢前〕 明·王鏊《送杨尚絅四进士归省》:“不伐子甘为孟后,虚名吾自愧卢前。”

〔王后卢前〕 金·元好问《赠王仙翁道成》:“燕南赵北留诗卷,王后卢前尽故人。”


【词语王后卢前】  成语:王后卢前汉语词典:王后卢前

猜你喜欢

  • 门前罗雀

    同“门可罗雀”。宋程俱《穷居苦雨》诗:“门前罗雀非吾病,灶底生蛙不世穷。”

  • 吞牛

    同“气食牛”。宋王十朋《潘岐哥》诗:“胸中之气已吞牛,开眼睛光如虎视。”【词语吞牛】   汉语大词典:吞牛

  • 东床娇婿

    同“东床佳婿”。《金瓶梅词话》二十回:“东床娇婿实堪怜,况过青春美少年。”见“东床快婿”。【词语东床娇婿】  成语:东床娇婿汉语大词典:东床娇婿

  • 沫相濡

    《庄子.大宗师》:“泉涸,鱼相与处于陆,相响于湿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”《庄子》中有以旱地之鱼以口沫互相润湿为喻,论说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寓言故事。后以“沫相濡”比喻人在困难中应互相帮助。唐.骆宾王

  • 忘形交

    不拘身份、形迹的知心朋友。见唐韩愈与孟郊之事迹。韩愈(768-824年),字退之,河南河阳(今河南孟县南)人。因其自称郡望昌黎,故世称韩昌黎。著名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政治家。贞元进士,曾任监察御史,因事贬

  • 庞公嘉遁

    同“庞公采药”。唐阎防《夕次鹿门山作》诗:“庞公嘉遁所,浪迹难追攀。”

  • 布帆无恙

    布帆:代指船。恙:病、灾。布帆(船)没有出毛病。比喻旅途平安。顾恺之(约345-406年),字长康,晋陵无锡(今属江苏)人。多才多艺,工诗赋、书法,尤其精于绘画,并著有《论画》等书,对我国的绘画发展,

  • 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

    形容志趣相同的人彼此互相呼应。《易经》上说:声调相同,就产生共鸣;气息相同,就互相吸引;水往低处流,火往干燥处烧;云跟随龙,风跟随虎。圣人的作为,使万物自然而然的感应,真情得以显露;因而,以天为本,向

  • 袖金鎚

    《汉书.淮南厉王传》:“厉王有材力,力扛鼎,乃往请辟阳侯。辟阳侯出见之,即自袖金椎椎之,命从者刑之。驰诣阙下,肉袒而谢曰:‘臣母不当坐赵时事,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,不争,罪一也……’文帝伤其志,为亲故不

  • 行行重行行

    行行:走啊,走啊。重:又。 指路途遥远,走了一程又一程。语出《文选.古诗一十九首》:“行行重行行,与君生别离。”范长江《中国的西北角.成兰纪行.九》:“行行重行行,腿酸脚软,马亦喘喘不愿续行。”【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