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狙公分栗

狙公分栗

源见“朝三暮四”。谓玩弄手段诈术欺人。宋苏轼《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》之三:“狙公欺病来分栗,水泊知馋为出鲈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狙公赋曰:‘朝三而暮四。’众狙皆怒。曰:‘然则朝四而暮三。’众狙皆悦。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,亦因是也。” 《列子·黄帝篇》:“宋有狙公者,爱狙,养之成群,能解狙之意,狙亦得公之心。损其家口,充狙之欲。俄而匮焉,将限其食。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,先诳之曰:‘与若芧,朝三而暮四,足乎?’众狙皆起而怒。俄而曰:‘与若芧,朝四而暮三,足乎?’众狙皆伏而喜。”

【今译】 古代宋国有个喜爱猴子的人。能够懂得猴子的心意。他为了养猴,甚至不惜减少自己家人的口粮。后来粮食少了,他想限制猴子的口粮,对猴子说:“给你们橡实 (一称山栗),早晨三个晚上四个,够了吗?”众猴都立起身发怒,表示不满。他又说:“那么改成早晨四个晚上三个,够了吧?”众猴就都高兴了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聪明人善用手段驾驭他人; 也用以指反复无常。

【典形】 狙公倒七芧、狙公分栗、暮四朝三、三四计朝暮、喜众狙、朝三、朝三暮四、朝四暮三、众狙皆喜、三四调群狙、被狙公卖、喜怒纷众狙。

【示例】

〔狙公倒七芧〕 宋·黄庭坚《用前韵谢子舟》:“狙公倒七芧,勿用嗔喜对。”〔狙公分栗〕 宋·苏轼《和邵同年》之三:“狙公欺病来分栗,水伯知馋为出鲈。”

〔暮四朝三〕 宋·杨万里 《有叹》:“尽逃暮四朝三外,犹在桐花竹实中。”

〔三四计朝暮〕 宋·李昴英《摸鱼儿》:“应共笑群狙,无端喜怒,三四计朝暮。”

〔喜众狙〕 宋·刘筠《受诏修书述怀感事》:“讹谬刊三豕,公平喜众狙。”

〔朝三〕 宋·陆游《五月初作》:“推移逢夏五,赋与叹朝三。”

〔朝三暮四〕 清·黄鷟来《岁暮杂感》之四:“月纬岁经惭织妇,朝三暮四笑狙公。”

〔朝四暮三〕 宋·黄庭坚《见子瞻粲字韵诗》:“朝四与暮三,适为狙公玩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炊沙成饭

    比喻徒劳无益。宋代朱熹《朱子全书.大学》:“如此而望有所得,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。”见“炊沙作饭”。《朱子全书·大学》:“如此而望有所得,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。”【词语炊沙成饭】  成语:炊沙成饭汉语大词

  • 忧心悄悄

    悄悄:忧虑的样子。 形容忧思满腹。语出《诗.邶风.柏舟》:“忧心悄悄,愠于群小。”宋.辛弃疾《踏莎行.和赵兴国》:“吾道悠悠,忧心悄悄。”元.宫大用《范张鸡黍》四折:“岂不闻晏平仲为齐相,乘车人忧心

  • 尧舜力

    源见“击壤歌”。借指帝王施行仁政的功力。唐宋之问《寒食还陆浑别业》诗:“野老不知尧舜力,酣歌一曲太平人。”

  • 炊白玉

    同“炊玉”。宋黄庭坚《再答景致》诗:“小人食珍敢取足,都城一饭炊白玉。”【词语炊白玉】   汉语大词典:炊白玉

  • 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

    鲍鱼:咸鱼。肆:店铺,集市。 好像进入卖咸鱼的集市,时间一长,就闻不出臭味。 比喻人受恶劣环境的影响而逐渐与之同化。语出汉.刘向《说苑.杂言》:“与恶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,亦与之化矣。

  • 剡曲兴尽

    源见“访戴”。谓乘兴访友兴尽而归。清陈维崧《龙山会.暮秋蘧庵先生自吴中归词以讯之》词:“剡曲兴尽王猷,懒心情,最聊萧唯画。”

  • 有意袍

    源见“绨袍惠”。喻指友人所赠深含情意的寒衣。宋范成大《春晚即事留游子明王仲显》诗:“笑我生尘甑,惭君有意袍。”

  • 子夏丧明

    参见:掐掌流血

  • 轮焉奂焉

    同“美轮美奂”。清 王紫诠《去学校积弊以兴人材论》:“崇台广榭,万户千力,轮焉奂焉,莫不备极工巧。”并列 形容高大而众多。语本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晋献文子成室,晋大夫发焉。张老曰:‘美哉轮焉! 美哉奂

  • 窃钩者诛,窃国者侯

    《庄子.胠箧》:“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;诸侯之门,而仁义存焉。”《史记.游侠列传序》:“故伯夷丑周,饿死首阳山,而文 武不以其故贬王;跖 蹻暴戾,其徒诵义无穷。由此观之,‘窃钩者诛,窃国者侯,侯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