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“卜昼卜夜”。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.姑妄听之三》:“又冶荡殊常,蛊惑万状,卜夜卜昼,靡有已时。”见“ 卜昼卜夜”。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姑妄听之三》:“~,靡有已时。”【词语卜夜卜昼】 成语:卜
同“宁越之勤”。北周庾信《拟连珠》之三十四:“是以扶风之高凤,无故弃麦;中牟之宁越,徒劳不眠。”
源见“空弦落雁”。闻空弦声而惊恐。比喻受过挫折而心存余悸。南朝 宋鲍照《代东门行》:“伤禽恶弦惊,倦客恶离声。”清黄遵宪《乙丑十一月避乱大埔三河虚》诗:“逐鹿狂奔成铤走,伤禽心怯又弦惊。”
宋苏辙《黄楼赋》载: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,黄河决口,水及彭城下。苏轼适为彭城守。水未至,苏轼使民具畚锸,畜土石,积刍茭,完窒隙穴,以为水备,故水至而民不恐。及水至城下,苏又以身帅之,与城存亡,故水至而民
宋代朱熹提倡读书要“三到”,即眼到、口到、心到。朱熹《训学斋规.读书写文字》:“余尝谓读书有三到,谓: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……三到之中,心到最紧。心既到矣,眼口岂不到乎?”【词语三到】 汉语大词典:
源见“管鲍交”。指友人对自己的深刻了解和信任。唐罗隐《东归别常修》诗:“唯惭鲍叔深知我,他日蒲帆百尺风。”
源见“雁足书”。指远方寄信。唐李商隐《离思》诗:“朔雁传书绝,湘篁染泪多。”
源见“寿比南山”。称祝寿。宋张孝祥《鹧鸪天.上元设醮》词:“瞻北阙,祝南山,遥知仙仗簇清班。”
《汉书.武帝纪》:太始三年,“行幸东海,获赤雁,作朱雁之歌。”(歌见《汉书.礼乐志》)汉武帝于太始三年巡察东海郡时,得到一只朱雁,以为是祥瑞之鸟,故作歌以祝颂。后用为咏盛世升平之典。唐.元稹《代曲江老
同“焦尾琴”。唐李咸用《山居》诗:“焦尾何人听,凉宵对月弹。”【词语焦尾】 汉语大词典:焦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