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洛阳纸贵

洛阳纸贵

洛阳因用纸增多而导致价格上涨。比喻著作风行一时,人人传诵。左思(约250-约305年),字太冲,齐国临淄(今山东省临淄县)人,西晋著名文学家,诗人。出身寒微,不好交游,以读书为业。武帝司马炎时,其妹左棻入宫,左思移居京师任秘书郎,后退隐家居,专于著述。作品笔力雄健,气势充沛,且表现了鄙弃世俗,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。其名作《三都赋》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。为了撰写该文,他先后查阅大量资料并潜心构思,屋里、院子里以及厕所中都放置下纸和笔,想起一句好词便随手记下来,花了十年功夫,终于写成了《三都赋》。但左思当时没有名气,人们对他的文章也不以为然。当时的名士皇甫谧、张载、刘逵等人看过之后大为赞赏,便欣然为之作序写注。司空张华更是赞叹不已,认为能和班固的《两都赋》、张衡的《二京赋》相媲美。于是很多豪门贵族竞相传抄《三都赋》,由于抄写的人太多,洛阳的纸张因供不应求而涨价。大文学家陆机也想写《三都赋》,等到左思的文章出来了,陆机拍案叫绝,认为自己写得不会比这篇好,便停笔不写了。

【出典】:

晋书》卷92《文苑传·左思》2377页:“司空张华见而叹曰:‘班张之流也。使读之者尽而有余,久而更新。’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,洛阳为之纸贵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何兆《赠兄》:“洛阳纸价因兄贵,蜀地红笺为弟贫。” 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2回:“上海虽繁华世界,究竟五方杂处,所住的无非江湖名士,即如写字的莫友芝,画画的汤埙伯,非不洛阳纸贵,名震一时,总嫌带有江湖气。”


主谓 据《晋书·左思传》载,左思作《三都赋》,“豪贵之家竞相传写,洛阳为之纸贵”。后因以“洛阳纸贵”称誉作品风行一时。蔡敦祺《林则徐》上:“不但高官下吏传诵这篇三千多字的奏折,连书院、商户也都争抄传阅,有家印铺,便刻了板,印来售卖,一时竟是‘ ~’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形容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。↔祸枣灾梨驴鸣狗吠。也作“长安纸贵”、“都中纸贵”、“纸贵洛城”、“纸贵洛阳”。


【典源】 《晋书·左思传》:“ (左思)造《齐都赋》,一年乃成。复欲赋《三都》,……遂构思十年,门庭藩溷皆著笔纸,遇得一句,即便疏之。自以所见不博,求为秘书郎。及赋成,时人未之重。思自以其作不谢班、张、恐以人废言,安定皇甫谧有高誉,思造而示之。谧称善,为其赋序……自是之后,盛重于时,文多不载。司空张华见而叹曰:‘班、张之流也。使读之者尽而有余,久而更新。’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,洛阳为之纸贵。”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庾仲初作《扬都赋》成,以呈庾亮。亮以亲族之怀,大为其名价云:‘可三《二京》,四 《三都》。’于是人人竞写,都下纸为之贵。”

【今译】 晋代左思用十年时间,写作《三都赋》,在家中房间院内甚至厕上都放置纸笔,偶而得到佳句,即赶忙记下来。赋完成后,当时人并末重视。左思又请当时名士皇甫谧作序,从此闻名。张华看到以后,也认为是佳作,可以与后汉时的班固、张衡之文相媲美。于是都城洛阳的豪贵之家争相传写,使纸价都因此贵起来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称诗文作品为世所重,流传一时。

【典形】 都中纸贵、洛阳价增纸、洛阳纸贵、满地传都赋、增纸价、纸贵、纸贵京师、京都纸价高、衡阳纸贵、纸贵咸阳、长安纸贵。

【示例】

〔都中纸贵〕唐·元稹《和王侍郎酬广宣上人》:“都中纸贵流传后,海外金填姓字时。”

〔洛阳价增纸〕 明·高启 《谢庐山宋隐君》:“又思作赋献天子,晓出洛阳价增纸。”

〔洛阳纸贵〕 唐·宋之问《范阳王挽词》:“洛阳今纸贵,犹写太冲词。”

〔满地传都赋〕 唐·王维《哭祖六自虚》:“满地传都赋,倾朝看药船。”

〔增纸价〕 唐·白居易 《赋赋》:“振金声于寰海,增纸价于京师。”

〔纸贵〕 唐·王维《魏郡太守上党苗公德政碑》:“奏甚平谳,诗穷绮靡。砚燔纸贵,虎视词林。”·

〔纸贵京师〕 明·冯惟敏《天香引·柬刘后溪》:“名起当时,纸贵京师,健羡清才,珍重娇姿。”


【词语洛阳纸贵】  成语:洛阳纸贵汉语词典:洛阳纸贵

猜你喜欢

  • 求田问舍

    意为买田置屋,只知为个人生活打算,没有远大志向。陈登(事迹见“元龙高卧”条)在许汜拜访时,对他很不礼貌,不和他谈话,让他睡下床,自己睡高床。刘备对许汜说:“你有国士之名,如今天下大乱,帝王流离失所,人

  • 陶朱

    同“陶朱公”。《韩非子.解老》:“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,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,而下有猗顿、陶朱、卜祝之富,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。”郁达夫《题友人郑泗水半闲居》诗:“难道半闲还治产,五湖大业比陶朱。”【

  • 庞德公

    源见“鹿门采药”。指东汉隐士庞德。亦借指隐士。唐李白《寄弄月溪吴山人》诗:“尝闻庞德公,家住洞湖水。”

  • 卖剑买牛,卖刀买犊

    卖掉刀剑,买进耕牛和牛犊。指弃武就农,或结束战争以从事生产。《汉书.龚遂传》:“遂见齐俗奢侈,好末技,不田作,乃躬率以俭约,劝民务农桑……民有带持刀剑者,使卖剑买牛,卖刀买犊。”也单作 ① 【卖剑买牛

  • 止于至善

    达到或处于德行最高的地步。《礼记.大学》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述补 达到最完美的境界。语出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郑玄注:“止,犹自处也。”孔

  • 察颜观色

    原是指孔子提出的士人与人交往时应注意的事项,后则泛指对权势者曲意逢迎。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读书人怎样做才可以称之为达。孔子反问道,你说的达是什么意思?子张说,是指出外作官或在家隐居都要有个好名声。孔子

  • 凤野

    源见“岐山鸣凤”。代称岐山。北周庾信《周六将军崔说神道碑》:“凤野匡周,龙门佐禹。”【词语凤野】   汉语大词典:凤野

  • 巴蛇

    《山海经.海内南经》:“巴蛇食象,三岁而出其骨。”相传巴蜀的大蛇能吞食大象,吃下去三年后,才吐出象的骨头。后因以比喻贪求过甚的意思。谚语称:“人心不足蛇吞象。”晋.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屠巴蛇,出象骼。”

  • 冯异大树

    源见“大树将军”。赞誉将领不居功自傲。唐李瀚《蒙求》诗:“冯异大树,千秋小车。”

  • 安世三箧

    安世:指西汉大臣张安世。箧(qiè切):书箧,放置图书典籍的小箱子。张安世(?——前62年),字子孺,杜陵(今陕西西安东南)人,是御史大夫张汤之子。武帝时,任光禄大夫;昭帝时任右将军,封富平侯;宣帝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