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治境无虎

治境无虎

源见“渡虎”。称誉地方官吏政绩优良。宋黄庭坚《廖袁州次韵见答》诗:“传闻治境无戾虎,更道丰年鸣白鼍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北堂书钞》 卷七十五引吴·谢承《后汉书》:“刘昆迁弘农太守,先是崤险,驿道多虎灾,行旅不通。昆为政三年,仁化大行,虎皆负子渡河而去。”又引晋·华峤《后汉书》:“宋均迁九江太守,先是九江多虎,数伤民。均曰:‘咎在贪残,均今退贪残。’虎远渡江,不为民害。”《后汉书·刘昆列传》、《宋均列传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后汉刘昆任弘农太守,当地崤山道险,路上多虎,商旅无法通行。刘昆任官三年,仁化大行,虎都背着小虎渡河而去。又宋均迁九江太守,当地虎很多,伤害百姓,宋均整饬吏政,虎也远渡江,不再为害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称誉地方官吏政绩优良。

【典形】 渡河之兽、渡虎、虎渡江、九江渡虎、刘昆善政、所居猛兽奔、玄兽浮河、易俗去猛虎、治境无虎、虎知去境、虎渡河、负子渡河、渡河适他邦、相负渡江。

【示例】

〔渡河之兽〕 北周·庾信《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》:“虽复兼能失治,未遣渡河之兽; 烽坼是警,实扰移关之民。”

〔渡虎〕 元·徐再思《蟾宫曲·送沙宰》:“岐麦林桑,渡虎驱蝗,人颂甘棠,春满琴堂。”

〔虎渡江〕度·张祜《投常州从兄十七中丞》:“旧爱鹏抟海,今闻虎渡江。”

〔九江渡虎〕 唐·李白《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》:“九江皆渡虎,三郡尽还珠。”

〔刘昆善政〕 宋·陆游《虎洞》:“四郊无事民安静,有若刘昆多善政。”

〔所居猛兽奔〕 唐·李白 《赠宣城赵太守悦》:“出牧历三郡,所居猛兽奔。”

〔玄兽浮河〕 北周·庾信《周陇右总管长史豆卢公神道碑》:“名振赤山,威高青岭; 玄兽浮河,飞螟出境。”

〔易俗去猛虎〕 唐·岑参《送颜平原》:“易俗去猛虎,化人似驯鸽。”

〔治境无虎〕 宋·黄庭坚《廖袁州次韵见答》:“传闻治境无戾虎,更道丰年呜白鼍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贵阴贱璧

    同“禹惜寸阴”。《晋书.皇甫谧传》:“夫贵阴贱璧,圣所约也;颠倒衣裳,明所箴也。”并列 比喻时间的宝贵。语本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故圣人不贵尺之璧,而重寸之阴,时难得而易失也。”谓宝贵光阴甚于

  • 拨灰煨芋

    源见“懒残煨半芋”。指高僧点化。清查慎行《迈陂塘.高江村宫詹属题蔬香图》词:“十年宰相非难事,且与拨灰煨芋。”

  • 烈女不更二夫

    元.王实甫《西厢记》五本四折:“夫人怒欲悔亲,依旧要将莺莺与郑恒,焉有此理?道不得个‘烈女不更二夫’。”烈女:刚正而有节操的女子。“烈女不更二夫”意谓贞烈的妇女不再改嫁。也作“烈女不嫁二夫”。元.关汉

  • 祠鸡

    源见“金马碧鸡”。指金马、碧鸡神祠。借指成都。唐骆宾王《兵部奏姚州破逆贼露布》:“城接祠鸡,竟无希于改旦;山多神鹿,终未息于择音。”

  • 一秦

    源见“又生一秦”。常以指独一,惟一。唐韩翃《田仓曹东亭夏夜饮得春字》诗:“更羡风流外,文章是一秦。”【词语一秦】   汉语大词典:一秦

  • 爆竹声中一岁除

    爆竹:古时用火烧竹,毕剥发声,以为能驱除鬼魅,世称“爆竹”。宋代开始以卷纸裹火药燃爆发声,亦称“爆竹。”多于节日或喜庆日燃放。民间旧俗,在农历除夕,家家尤喜燃放鞭炮。 在爆竹声中辞去了旧岁。语出宋.

  • 曦驭

    源见“羲和驭日”。指太阳运行。唐许敬宗《奉和入潼关》:“曦驭循黄道,星陈引翠旗。”【词语曦驭】   汉语大词典:曦驭

  • 江州泪

    源见“司马青衫”。表现对人身世漂泊落拓郁闷的感慨之情。明杨慎《鹧鸪天.易门小饮》词:“青衫不湿江州泪,已许狂歌托圣朝。”

  • 向平愿

    同“向平之愿”。清赵翼《季女出嫁》诗:“恰了向平愿,应偿五岳缘。”【词语向平愿】   汉语大词典:向平愿

  • 存十一于千百

    在千百个中间只保存下十个或一个。 表示绝大多数已失去,只有很少的幸存。语出晋.陆机《叹逝赋》:“顾旧要于遗存,得十一于千百。”后多引作〔存十一于千百〕。唐.韩愈《与孟尚书书》:“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