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杜预沉碑

杜预沉碑

郦道元《水经注》卷二十八《沔水》:“沔水又东逕万山北,山上有邹恢碑,鲁宗之所立也。山下潭中有杜元凯碑,元凯好尚后名,作两碑并述己功,一碑沉之岘山水中,一碑下之于此潭。曰:‘百年之后,何知不深谷为陵也。’”

又:“沔水又逕桃林亭东,又逕岘山东。山上有桓宣所筑城,孙坚死于此。……后人立碑于故处望者悲感,杜元凯谓之墯淚碑。……山下水中杜元凯沉碑处。”

晋书.杜预传》:“杜预字元凯,京兆杜陵人也。……预好为后世名,常言‘高岸为谷,深谷为陵’,刻石为二碑,纪其勋绩,一沉万山之下,一立岘山之上,曰:‘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!’”

晋.杜预好名,想把个人的事迹留传于后世,便刻碑两座,以记述自己的功绩。因虑及沧桑变化,遂将一碑立于岘山之上,另一碑则沉于万山之下。他想,将来即使有陵谷互变,仍能保证有一碑矗立于山颠,碑文所述之伟绩丰功将不泯于世。后以此用为刻石记功欲传后世的典故。

《城侍者岘山图》诗:“汉水沉碑安在哉?千年岘首独崔嵬。”


【典源】 北魏·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沔水注》:“沔 (mian) 水又东径 (经) 方山北……山下潭中,有杜元凯碑,元凯好尚后名,作两碑,并述己功,一碑沉之岘山水中,一碑下之于北潭,曰:‘百年之后,何知不深谷为陵也。’”《晋书·杜预传》:“ (杜) 预好为后世名,常言‘高岸为谷,深谷为陵’,刻石为二碑,纪其勋绩,一沉万山之下,一立岘山之上,曰:‘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?’”

【今译】 晋代杜预 (字元凯) 历任高官,文武兼备,功绩显赫。他欲留名于后世,于是将自己的功绩刻在两块石碑上,沉于汉水 (古称沔水) 水底 (一说其一立于岘山之上),杜预认为,自然界沧桑变迁,深谷或许将变为高山,以使后人知晓他的事迹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缅怀前人业绩。

【典形】 碑沉汉水、沉碑、杜预沉碑、汉川沉、汉水沉碑、岘首沉碑、岘山汉水。

【示例】

〔碑沉汉水〕 唐·温庭筠《中书令裴公挽歌词》之一:“铭勒燕山暮,碑沉汉水春。”

〔沉碑〕 宋·范成大《读史》:“汗简书青已儿戏,岘山辛苦更沉碑!”

〔杜预沉碑〕 北周·庾信《周大将军柳遐墓志》:“张衡浑仪之后,即赋归田; 杜预沉碑已来,遂停乡里。”

〔汉川沉〕 唐·张九龄: 《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》:“赋怀湘浦吊,碑想汉川沉。”

〔汉水沉碑〕 宋·陆游《题城侍者岘山图》:“汉水沉碑安在哉? 千年岘首独崔嵬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灰飞

    源见“灰管”。借指节候。宋 陈大昌《万年欢》词:“待得灰飞,梅畹果先骋俊。”

  • 纸虎

    《水浒传》二五回:“急上场时,便没些用,见个纸虎,也吓一交。”后因用“纸虎”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。宁调元《癸丑狱中作》诗之二:“烂羊满地都如梦,纸虎横空任暂狂。”【词语纸虎】   

  • 释之结袜

    源见“结袜”。谓高官卑躬敬老。唐李瀚《蒙求》:“子房取履,释之结袜。”

  • 丝竹陶写

    源见“东山丝竹”。谓以音乐怡悦性情,消愁解闷。宋辛弃疾《水调歌头》词:“富贵何时休问,离别中年堪恨,憔悴鬓成霜。丝竹陶写耳,急羽且飞觞。”偏正 丝竹,弦乐和管乐,泛指音乐。用音乐陶冶性情,排解烦闷。《

  • 中朝第一人

    同“李揆第一”。宋苏轼《送子由使契丹》诗:“单于若问君家世,莫道中朝第一人。”

  • 恨小非君子,无毒不丈夫

    毒:毒辣。丈夫:男子汉。 恨心小的人,不是君子,手段不毒辣的人,不是丈夫。 元明戏剧小说中的熟语,反映了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。语出元.关汉卿《望江亭》二折:“常言道:‘恨小非君子,无毒不丈夫。’论这

  • 芙蓉面

    晋葛洪《西京杂记》卷二:“(卓)文君姣好,眉色如望远山,脸际常若芙蓉,肌肤柔滑如脂。”芙蓉即荷花。“芙蓉面”原形容卓文君姣好的面容,后用以形容美女的面容。唐.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归来池苑皆依旧,太液芙

  • 初生犊儿不怕虎

    同“初生之犊不惧虎”。《镜花缘》五二回:“阿妹为何只长他人之志气,却灭自己威风?我倒是个‘初生犊儿不怕虎’,将来到彼,我就同你前去,难道我们两个还敌不住他一个么?”【词语初生犊儿不怕虎】   汉语大词

  • 沙中语

    源见“雍齿封侯”。指有功者未封之前的切切私语。清黄遵宪《乙丑十一月避乱大埔三河虚》诗:“争功士聚沙中语,遇敌师从壁上观。”

  • 万绪千端

    见“千端万绪”。【词语万绪千端】  成语:万绪千端汉语大词典:万绪千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