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曾经沧海难为水

曾经沧海难为水

唐.元稹《离思》诗之五: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取次花丛懒回顾,半缘修道半缘君。”

这是元稹为悼念亡妻韦氏写的五首诗之一。开头两句比喻自己与妻韦氏之间的深厚情谊,似深沉的沧海和巫山神女所幻化的美丽的行云。正因为曾经沧海、久入巫山,故再逢一般的“水”与“云”,便觉得不新奇了。后两句是说与妻诀别后,即使留止于花间,也懒得回看一眼,这一半是因为诗人修道之心,一半却是由于对妻室真挚的爱情所至。后以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”喻指见过大世面,眼界高,对于一般的东西就看不上眼,对于平常的事物难于引起重视。

清.蒲松龄《聊斋志异.娇娜》:“生凝思良久,但云:‘勿须。’面壁吟曰:‘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’”


曾经沧海难为水”,意为见过大海,其他的江、河、湖水都不算什么了,比喻见过大世面,眼界甚高。

“沧海”,古人认为就是大海。因海水深而呈青苍色,故大海称为 “沧海”。

此语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 《离思》诗: 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”后一句 “除却巫山不是云”,意思同前一句相仿,谓除了巫山的云之外,其他的云便不算什么了。因巫山云雨,变幻奇妙,天下之云无可与比。

元稹此诗,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,表明韦丛是他的最爱,任何女人都取代不了。他们的夫妻深情,有如沧海水、巫山云。诗为七绝,后二句是: “取次花丛懒回顾,半缘修道半为君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楚卞三泣

    源见“和氏之璧”。指怀才不遇,忠贞见疑。唐吕温《古兴》诗:“越欧百炼时,楚 卞三泣地。二宝无人识,千龄皆弃置。”

  • 三刖

    同“三献三刖”。唐杜牧《池州送孟迟先辈》诗:“子既屈一鸣,余固宜三刖。”

  • 灰无焰

    源见“死灰复燃”。喻失势者无力挣扎。唐罗隐《村桥》诗:“心寒已分灰无焰,事往曾将水共流。”

  • 攀丹桂

    源见“郤诜丹桂”。喻指求取科举功名。唐黄滔《寓题》诗:“损生莫若攀丹桂,免俗无过咏紫芝。”

  • 孙登半岭

    同“孙登啸”。宋晁补之《满庭芳.次韵答季良》词:“若问幽栖何意,莫道是、飞鸟知还。无言处,孙登半岭,高韵更难攀。”

  • 山矾

    宋黄庭坚《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》:“含香体素欲倾城,山矾是弟梅是兄。”山矾本无名野花,黄庭坚为之命名并咏之,后因以“山矾”代指弟弟。清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之三〇七:“黄梅淡冶山矾靓,犹及

  • 鸣于乔木

    源见“出谷迁乔”。比喻仕进达于高位。《后汉书.张衡传》:“鸣于乔木,乃金声而玉振之。”述补 比喻仕途达到高位。语本《诗经·小雅·伐木》:“伐木丁丁,鸟鸣嘤嘤。出自幽谷,迁于乔木。”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

  • 茅茨不翦,采椽不刮

    见“茅茨不翦,采椽不斫”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墨者亦尚尧舜道,言其德行,曰:‘堂高三尺,土阶三等,~。’”

  • 谈无

    《晋书.王衍传》:“魏 正始中,何晏、王弼等祖述《老》《庄》,立论以为‘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。无也者,开物成务,无往不存者也。阴阳恃以化生,万物恃以成形,贤者恃以成德,不肖恃以免身。故无之为用,无爵而贵

  • 助纣为虐

    同“助桀为虐”。纣,商朝最后一个君主,相传与桀一样,也是个暴君。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“诛纣伐奄”宋朱熹注:“奄,东方之国,助纣为虐者也。”连动 纣,商末暴君。比喻帮助恶人做坏事。张平《抉择》:“尤其严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