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摇唇鼓舌

摇唇鼓舌

原指逞口才从事游说,后则泛指信口开河,夸夸其谈,乱发议论。盗跖“从卒九千人,横行天下,侵暴诸侯。”孔子知道后,企图以儒家学说说服他。于是便和颜回、子贡一起去拜见他。听说孔子到来,盗跖大怒,圆睁双目,怒发冲冠。他说,这不是鲁国那个虚伪狡猾的孔丘吗?你造谣惑众,妄称什么文武之道,穿戴华丽,胡言乱语,不种田白吃饭,不织布白穿衣,专门夸夸其谈,迷惑天下君主。使得天下士人不能返其本性,跟着你一起讲什么孝啊悌啊,以图混个一官半职。你的罪过太大了,快快走开,不然的话,我就把你的肝割下来作早餐。

【出典】:

庄子·盗跖》:“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,脍人肝而之。孔子下车而前,见谒者曰:‘鲁人孔丘,闻将军高义,敬再拜谒者。’谒者入通。盗跖闻之大怒,目如明星,发上指冠,曰:‘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?为我告之:尔作言造语,妄称文、武,冠枝木之冠,带死牛之胁,多辞缪说,不耕而食,不织而衣,摇唇鼓舌,擅生是非,以迷天下之主,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,妄作孝弟,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。子之罪大极重,疾走归!不然,我将以子肝益昼铺之膳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明·无名氏《东篱赏菊》二折:“听不上摇唇鼓舌絮叨叨,正良臣佞士难同爵。”


并列 形容卖弄口才进行游说或搬弄是非,挑起事端。语本《庄子·盗跖》:“摇唇鼓舌,擅生是非,以迷天下之主。”喻德海《樱花雨》:“勇士们在冲锋陷阵,说客们在~,她却坐在自家门前的樱花树下,手不释卷地读起书来。”△贬义。用于描写多言或卖弄口才。→掀风鼓浪 搬弄是非↔息事宁人。 也作“摇唇鼓喙”、“摇唇弄舌”、“摇吻鼓舌”、“摇嘴掉舌”。


【词语摇唇鼓舌】  成语:摇唇鼓舌汉语词典:摇唇鼓舌

猜你喜欢

  • 徙薪策

    同“曲突谋”。清 陈宝琛《送仲勉之官云南》诗:“夙疑大国患,或在西南陲。徙薪策不售,两纪空赍咨!”

  • 游梁

    《史记.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会景帝不好辞赋,是时梁孝王来朝,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、淮阴枚乘、吴庄忌夫子之徒,相如见而说之,因病免,客游梁。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,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,乃著《子虚之赋》。”汉

  • 灌园

    《史记.商君列传》:商鞅变法,在秦为相十年,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,一个叫赵良的人对他说:“……何不归十五都,灌园于鄙……”又《邹阳列传》狱中上书:“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,于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。”赵良

  • 善和

    唐柳宗元《寄许孟容书》:“家有赐书三千卷,尚在善和里旧宅。”后因以“善和”借指藏书。宋刘克庄《转调二郎神》词:“幸有善和书堪读,何必然藜芸省。”明胡应麟《少室山房笔丛.经籍会通一》:“余小子遭时多故,

  • 七步成文

    同“七步成诗”。唐员半千《陈情表》:“若使臣七步成文,一定无改,臣不愧子建;若使臣飞书走檄,援笔立成,臣不愧枚皋。”

  • 额庆

    同“额手称庆”。《“五四”爱国运动资料.学生终止罢课之宣言》:“欧战告终,暴德颠仆,吾人方额庆正义人道之将可白于天下。”【词语额庆】   汉语大词典:额庆

  • 梅市门

    源见“吴市隐”。称隐士踪迹。唐张籍《送李评事游越》:“梅市门何在,兰亭水尚流。”

  • 灵王子

    源见“王乔控鹤”。指骑鹤飞升的王子乔。唐郑畋《题缑山王子晋庙》诗:“有昔灵王子,吹笙溯泬寥。”

  • 结舌杜口

    结舌:舌头发僵。杜:阻塞。谓闭口不言,形容恐惧心理。杜业,南阳杜衍(今河南南阳西南)人,西汉大臣,任太常(掌管礼乐郊庙社稷,兼管选试博士的官,属九卿之一)。杜业给汉成帝上书说:“丞相翟方进作威作福,任

  • 瀛馆

    源见“登瀛洲”。唐太宗所设的文学馆。借指文人学士的进身之所。宋杨万里《宿牧牛亭秦太师坟庵》诗:“函关只有一穰侯,瀛馆宁无再帝丘?”【词语瀛馆】   汉语大词典:瀛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