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捉衿见肘

捉衿见肘

亦作“捉衿肘见”,形容生活贫困,衣服破烂。也比喻顾此失彼,穷于应付。曾子在卫国时,穿袍子没有罩衫,面色青黄,手脚之上磨出许多硬皮,三天吃不上一顿饭,十年做不上一件新衣服。想把帽子正一正就会把系帽的绳子扯断,一位衣衿,就会露出了胳膊,脚刚伸到鞋内,鞋跟就开裂了。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中,他仍拖着长腔唱《诗经·商颂》,声音宏亮而且悦耳。天子不能使他作臣,诸侯也不能争取他当幕友。所以说善于养志的人不注意自己的仪表,注意自己仪表的人不注重实利,热中求道的人连自己思考的问题也不注意了。

【出典】:

庄子·让王》:“曾子居卫,缊袍无表,颜色肿哙,手足胼胝,三日不举火,十年不制衣。正冠而缨绝,捉衿而肘见,纳屦而踵决。曳纵而歌《商颂》,声满天地,若出金石。天子不得臣,诸侯不得友。故养志者忘形,养形者忘利,致道者忘心矣。”

【例句】:

南宋·陆游《衰疾》:“捉衿见肘贫无敌,耸膊成山瘦可知。”


连动 衿,通“襟”,衣的前幅;肘,臂肘。拉一拉衣襟,就露出胳膊肘。形容衣服破烂。比喻困难重重,顾此失彼,穷于应付。语本《庄子·让王》:“曾子居卫,十年不制衣,正冠而缨绝,捉衿而肘见。”宋·陆游《衰疾》:“~贫无敌,耸膊成山瘦可知。”※见,不读作jiàn。△贬义。多用于窘迫情态方面。也作“捉襟见肘”、“捉衿露肘”、“捉衿肘见”、“捉襟肘见”、“捉襟露肘”。


【词语捉衿见肘】  成语:捉衿见肘汉语词典:捉衿见肘

猜你喜欢

  • 敌国通舟

    同“舟中敌国”。清黄遵宪《由轮舟抵天津作》诗:“敌国通舟今日事,太仓稊米自家身。”其他 船上的人都成了敌人。形容众叛亲离。清·黄遵宪《由轮舟抵天津作》:“~今日事,太仓稊米自家身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处境

  • 椒房

    椒:芸香料树木,俗称花椒。汉代后妃所住的宫殿,用花椒和泥涂抹墙壁,取其温暖有香气,兼有多子之意,故名。又称椒室、椒庭、椒第、椒殿等。后多以此典咏后妃之事,也泛指宫殿。【出典】:《汉书》卷66《车千秋传

  • 卫家郎

    源见“看杀卫玠”。借指貌美的少年郎。明高启《戏婴图》诗:“庭前王氏子,陌上卫家郎。”

  • 七上八下

    形容心神不定。元末明初施耐庵《水浒》第二十六回:“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,七上八下,暗暗地寻思道:‘既是好意请我吃酒,如何却这般相待,不许人动身?’”并列 比喻心中慌乱不安。廖辉英《红尘孽债》:“

  • 中道而废

    《论语.雍也》:“冉求曰:‘非不说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’子曰:‘力不足者,中道而废。今女画。’”(女:汝。画:停止)中道:中途。废:废弃、停止。指走到半路就停止了。比喻办事情中途停止。后因以“中道而废”

  • 吴越相关

    源见“同舟共济”。比喻在困难时利害一致,共图解救。陈翠娜《步步娇.哀东京》套曲:“想从前雄谋壮略知多少,吴越相关忍汝嘲,况一样的人祸天灾何日了!”

  • 山囚

    源见“赋囚山”。用称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。元王恽《杂言寄中隐奉别后一粲》诗:“故园风物信如旧,柳子初岂为山囚?”【词语山囚】   汉语大词典:山囚

  • 半仙之戏

    五代.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.半仙之戏》:“天宝宫中,至寒食节,竞竖鞦韆,令宫嫔辈,戏笑以为宴乐,帝呼为半仙之戏。”唐玄宗天宝年间,每到寒食节,叫宫女们打秋千,玄宗称这为半仙之戏。因在半空荡漾,翩翩若仙

  • 郜鼎在庙

    《春秋.桓公二年》:“夏四月,取郜大鼎于宋。戊申,纳于大庙(周公庙)。”《左传.桓公二年》:“夏四月,取郜大鼎于宋。戊申,纳于大庙,非礼也。臧哀伯谏曰:‘君人者、将昭德塞违,以临照百官,犹惧或失之,故

  • 谢公赏

    《文选》卷二十六南朝宋.谢灵运《入彭蠡湖口》:“攀崖照石镜,牵叶入松门。”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有《入彭蠡湖口》诗,极为赞赏庐山石镜,后遂用为典实。唐.鲍溶《庐山石镜》诗:“早回谢公赏,今遇樵夫说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