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持螯拍浮

持螯拍浮

同“持螯把酒”。清 毛莹《玉芙蓉.寿金伯维六秩》词:“雕龙手,持螯拍浮,拼得个拥红炉稳做醉乡侯。”


【典源】《艺文类聚》卷四十八引南朝宋·何法盛《晋中兴书》:“ (毕) 卓常谓人曰:‘右手持酒卮,左手持蟹螯,拍浮酒池中,便足了一生。’”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:“毕茂世云:‘一手持蟹螯,一手持酒杯,拍浮酒池中,便足了一生。’”《晋书·毕卓传》:“卓尝谓人曰:‘得酒满数百斛船,四时甘味置两头,右手持酒杯,左手持蟹螯,拍浮酒池中,便足了一生矣。’”

【今译】 晋代毕卓字茂世,性嗜酒,他对人说:“能够得酒装几百斛船,四时美味放在船两头,右手拿酒杯,左手拿蟹螯,在酒池中拍浮,这一生也就可以打发了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纵酒放情,沉湎不问世事。

【典形】 把蟹、把蟹螯、毕君拍浮、毕卓杯、持螯、持螯手、持霜螯、浮拍池中、酒中浮、拍浮、身世酒杯中、霜螯持、蟹螯杯、一生长拍浮、忆蟹螯、右手杯、左持蟹螯、拍浮酒池、酒船香、蟹螯左手持、霜螯左手持、左手持蟹螯、一杯持两螯、手持蟹螯。

【示例】

〔把蟹〕 宋·苏轼《和周正孺》:“书空渐觉新诗健,把蟹行看乐事全。”

〔把蟹螯〕 唐·李白 《送当涂赵少府赵长芦》:“摇扇对酒楼,持袂把蟹螯。”

〔毕君拍浮〕 明·唐寅《进酒歌》:“又不见毕君拍浮在酒池,蟹螯酒杯两手持。”

〔毕卓杯〕 南朝陈·陈叔宝《独酌谣》:“聊奏孙登曲,仍斟毕卓杯。”

〔持螯〕 清·高炳《九日登东城》:“我愿满头常插菊,天生左手为持螯。”

〔持螯手〕 宋·方岳《满江红·九日冶城楼》:“江欲釂,谈天口。秋何负,持螯手。”

〔持霜螯〕 宋·陆游《神山歌》:“有口惟可饮醇醪,有手惟可持霜螯。”

〔浮拍池中〕 清·缪慧远《有感》“苍茫梦里询蕉鹿,浮拍池中把酒螯。”

〔酒中浮〕 宋·陈与义《蒙知府宠示秋日郡圃》:“尽排物外事,拼作酒中浮。”

〔拍浮〕 宋·辛弃疾《渔家傲·湖州幕官作舫室》:“自有拍浮千斛酿,从教日日蒲桃涨。”

〔身世酒杯中〕 宋· 辛弃疾《浪淘沙·山寺夜作》:“身世酒杯中,万事皆空,古来三五个英雄。”

〔霜螯持〕 清·黄景仁《上朱笥河先生》:“一身块然百不宜,两手只解霜螯持。”

〔蟹螯杯〕 宋·辛弃疾《水调歌头·汤朝美司谏见和》:“未应两手无用,要把蟹螯杯。”

〔一生长拍浮〕 宋·苏轼《莫笑银杯小》:“万斛船中著美酒,与君一生长拍浮。”

〔右手杯〕 宋·辛弃疾《水调歌头·题张晋英》:“劝公饮,左手蟹,右手杯。人间万事变灭,今古几池台。”

〔左持蟹螯〕 明·唐寅《江南四季歌》:“左持蟹螯右持酒,不觉今朝又重九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木上座

    《景德传灯录.杭州佛日和尚》:“佛日禅师见夹山,夹山问:‘什么人同行?’师举拄杖曰:‘唯有木上座同行耳!’”后因以“木上座”借称木手杖。宋苏轼《送竹几与谢秀才》诗:“留我同行木上座,赠君无语竹夫人。”

  • 六出计

    同“六出奇计”。明 王錂《春芜记.诉怨》:“纵是八阵图施灵异,六出计漫夸奇诡。”【词语六出计】   汉语大词典:六出计

  • 开门见雀罗

    源见“门可罗雀”。形容失意冷落。唐刘长卿《同姜浚题裴式微余干东斋》诗:“散轶看虫蠹,开门见雀罗。”

  • 葬华

    《诗经.郑风.有女同车》:“有女同车,颜如蕣华。将翱将翔,佩玉琼琚。彼美孟姜,洵美且都。”东汉.许慎《说文解字.草部》:“蕣,木槿,朝华莫落者……诗曰:‘颜如葬华’。”段玉裁注:“今诗作舜为假借。”“

  • 折而不挠

    挠:屈。 可以折断,但不挠曲。 形容人之刚直不屈。语出《太平御览》卷八〇五引《管子》:“夫玉之所以贵者,九德出焉。温润以泽,仁也;折而不挠,勇也;……”晋.袁宏《三国名臣序赞》:“崔生高朗,折而不

  • 南容三复白珪

    南容:春秋时人。白珪:原为玉器,国君与大臣行礼时所执。这里指关于白珪的四句诗:“白珪之玷,尚可磨也,斯言之玷,不可为也。”珪;亦作“圭”。 南容反复朗诵白珪之玷的诗句。 表示兢兢业业,不敢怠慢。语

  • 媒妁之言

    见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。《好逑传》10回:“前日历城县鲍知县禀称,是他为媒行聘,你怎么说下无~?”【词语媒妁之言】  成语:媒妁之言汉语大词典:媒妁之言

  • 蛮触争

    同“蛮触交争”。清黄遵宪《登巴黎铁塔》诗:“等是蛮 触争,纷纷校得丧。”

  • 改步改玉

    《左传.定公五年》:“六月,季平子行东野。还,未至,丙申,卒于房。阳虎将以玙与璠敛,仲梁怀弗与,曰:‘改步改玉。’”中国古代祭祀悼亡时,祭者与尸体之间的距离有严格的规定,君近,大夫次之,士最远。尸身入

  • 呼万

    同“呼嵩”。宋范仲淹《老人星赋》:“又何必周王之梦九,而嵩岳之呼万者也。”